(資料圖片)
硫脲是一種含硫的有機化合物,被列為《危險化學品名錄》中的3類致癌物,急性毒性不高,但在細胞和動物實驗上發現,硫脲可誘導甲狀腺功能障礙、肝毒性、生殖毒性以及免疫毒性。雖然部分消費者反饋的甲狀腺癌、婦科炎癥、月經紊亂等問題,受遺傳、環境暴露、基礎疾病等多重因素影響,很難直接歸因于衛生巾的使用,目前也沒有硫脲作用于人體的毒性研究,但這不等于說,可以對衛生巾里的硫脲放任不管。要知道,正因為它有毒性,不能長時間與皮膚直接接觸,因此,《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2015版)將之列為禁用成分。
然而,化妝品禁用,衛生巾卻一直沒有禁用。衛生巾的兩項舊國標長期以來比較粗放,只規定了“原材料應無毒、無害、無污染”,但對于添加物質和劑量沒有更明確的規范。直到2024年出臺了新國標《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GB15979-2024),對添加物作了規定,要求原材料中不得添加被列入《化妝品安全技術規范》禁用成分的物質。
衛生巾的舊標準之所以沒有做相關規定,很可能是因為傳統衛生巾生產廠家沒想過要添加這類化學物質。然而,隨著衛生巾品牌越來越卷,一些概念被創造了出來,比如“衛生巾芯片”。衛生巾又不是數碼產品,哪里需要研發什么“芯片”?所謂“衛生巾芯片”就是一種含有添加物的無紡布材料,置于衛生巾表層下,以此宣稱衛生巾具有某種功能。“芯片”這個名稱本身就是一種噱頭,而附加的所謂“功能創新”更是營銷話術。一些靠微商、直播電商等渠道銷售的新創品牌,尤其喜歡玩“新概念”游戲,最離譜的是2018年被查處的“權健衛生巾”,號稱含有負離子芯片,可以治療男性前列腺炎。
辛巴2017年創立了“棉密碼”衛生巾品牌,號稱“親自參與研發”,主打賣點是“茶多酚衛生巾芯片”的抗氧化功效。在短視頻里,帶貨主播通過碘伏褪色實驗證明“抗氧化”功能,當人們看到黃色的液體變透明,立刻會對此產生一種很有科技含量的錯覺。事實上,這就是一個利用化學實驗玩的“魔術”,茶多酚是還原劑,可以將碘伏還原成無色的碘化物,硫脲也是還原劑,相比茶多酚更廉價,但在碘伏褪色實驗卻可以達到同樣的效果。于是,想壓縮成本的廠家就會使用硫脲代替茶多酚,這可能是衛生巾里檢出硫脲的原因。
遺憾的是,強制性國家標準《一次性使用衛生用品衛生要求》(GB15979-2024)直到今年7月1日才正式實施,也就是說,之前生產的衛生巾即使檢出硫脲,在保質期內仍然可以銷售。
合規未必安全,消費者針對“棉密碼”檢出硫脲的投訴,暴露了部分企業只看重營銷,卻對產品潛在的風險和消費者的健康隱患十分漠視,所謂“家人們”“親自研發”“直接實驗”都只不過是收割消費者的利刃而已。網紅品牌已經不是第一次翻車了,他們正在用流量的狂歡透支行業的生命線——產品質量和市場信任。
客觀上,相比于五花八門的營銷新概念,標準難免會滯后,但市場監管卻不能因此就放任那些安全風險。比如,在緩沖期內依據舊標準生產的產品,如果檢出了新國標中的禁用成分,應本著安全從嚴的態度,督促企業采用召回或更換的方式,避免消費者受到健康損害。針對衛生巾芯片的監管空白,則不妨建立原料動態清單,企業備案所有功能性添加,并將化妝品禁用成分自動同步至衛生用品領域。企業如果想宣傳產品的額外功能,則應提交第三方功效證明,如抗氧化成分的臨床安全性報告、抑菌的有效性檢測報告等。同時,平臺等發布廣告的機構,負有對廣告合法性的把關責任,對那種誤導性實驗要有所警惕,不能任由偽科學宣傳忽悠消費者。
衛生巾的基礎是實用和安全,涉及到千萬女性的身體健康,越是貼身、頻繁使用的必須品,越需要高標準、嚴監管織就最嚴密的保護網。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