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大會的主題為“迎接全球挑戰的化學工程范式變革”。黃永章表示,“范式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思維方式、技術邏輯和產業形態的根本重構,以“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實現變革。
本次大會既是全球化學工業的紐帶,也是展現中國的重要窗口
(資料圖片)
問:作為本次大會主席單位,您如何定位本次大會對于全球化工領域的意義?大會首次在中國舉行,將對中國化工行業帶來哪些深遠的影響?
答:當前,全球化工行業正處于關鍵的“蝶變”期,面臨著諸多挑戰,行業發展環境日趨復雜,產業鏈和供應鏈加速重構,能源轉型加快演進,氣候變化驅動綠色低碳發展。本次大會將有來自全球的頂尖科學家共享前沿技術與開創性研究成果,深入探討傳統化工產業如何適應新的需求轉型升級,如何培育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如何以創新的發展范式促進新質生產力的發展,如何培養適應產業變革的新一代化工工程師等。本次大會將是全球化學工業學術引領、科技創新、產業融合和投資發展的一條紐帶,也是展現中國式現代化、推動高水平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
會議首次落地北京,充分體現了國際社會對中國化學工程行業發展的高度認可,彰顯了北京作為國際交流中心和科技創新中心的全球影響力。經過數十年發展,我國已建成門類齊全、技術先進、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現代化工產業體系,躋身世界化工大國行列,產值世界第一,占世界化工總產值超過40%;基礎產品產能世界領先,中高端產品發展勢頭強勁;園區化、基地化進程加快,集群效應和規模效應明顯增強;國內市場環境日益開放,市場主體多元化的發展格局基本形成;科技創新能力不斷增強,綠色低碳轉型持續推進。通過本次大會,我國企業能夠更加深入系統了解到全球行業最前沿的技術和理念,以及未來發展趨勢,為我國應對復雜挑戰、加快行業轉型升級、實現綠色可持續發展提供寶貴參考和實踐經驗。同時,也必將促進國際間的資源共享和互利共贏,為共同塑造化學工業的美好未來,推動構建可持續、更開放、更融合的世界貢獻力量。
化學工程“范式變革”的路徑選擇
問:本次大會以“迎接全球挑戰的化學工程范式變革”為主題,在“雙碳”目標背景下,中國化工行業如何“迎接全球挑戰的化學工程范式變革”?
答:關于這次大會主題的內涵,核心是變革。“范式變革”不是簡單的技術迭代,而是思維方式、技術邏輯和產業形態的根本重構,以“破立并舉、先立后破”實現變革。主要體現在:
“立”新質生產力:核心是構建以綠色化、低碳化、智能化、高端化為特征的新范式。深度融合數字化、生物技術、先進材料等前沿科技實現資源高效利用、過程近零排放、產品高值循環。本質上,這是一場驅動產業價值鏈從“燃料型”向“材料型”、從“生產型”向“服務型”躍遷的系統性革命。從能源結構上看,通過發展分布式光伏+儲能配套化工園區,推動“綠電直供”模式,降低綠氫成本。從材料發展上看,通過擴大生物基材料(如可持續航空燃料)、高端化學品(電子化學品、醫用聚合物)占比,從“大宗通用”轉向“專精特新”。從低碳經濟上看,通過推廣化學回收技術,例如廢塑料制單體再聚合,實現“油井到再生工廠”的全周期替代。
“破”傳統路徑依賴:即打破以化石能源高消耗、高排放為特征的線性發展模式?;ば袠I需從源頭上重構技術體系,例如:從依賴石油基原料轉向綠電制氫、生物質、CO2資源化等多元化低碳原料;從高能耗分離工藝轉向高效催化、膜技術、電化學合成等低排放過程;從盲目試錯法研發模式轉向理論模擬和AI指導下的理性設計與實驗融合的新研發范式。
關于大會主題的外延,重在協同生態?;瘜W工程范式變革中的 “聯”與“共”,本質上是通過全球治理體系的制度創新與產業鏈命運體的利益整合,將分散的國家、企業、技術要素轉化為應對全球挑戰的統一力量。通過兩者的有機結合,推動化學工程在資源短缺、氣候危機等全球性挑戰中完成范式升級,走向可持續發展的未來。
“聯”是“聯合”全球治理體系:范式變革絕非閉門造車。它要求行業積極融入并塑造全球氣候治理(如碳邊境機制CBAM)、綠色金融規則、技術標準體系(如ISO碳核算)。挑戰是全球性的,解決方案也必須是跨國協作的產物。
“共”是產業鏈命運“共同”體:變革需貫穿“資源—生產—消費—回收”全鏈條。這意味著上游能源企業、化工制造商、下游用戶乃至廢棄物處理商需結成創新與責任共同體,共同應對供應鏈碳足跡追溯、循環經濟模式構建等系統性問題。
在“雙碳”目標引領下,中國石油作為一家綜合性能源化工企業,正通過“四輪驅動”迎接這場范式變革。
一是能源結構轉型驅動化石能源清潔化。中國石油全面推動油氣與新能源融合發展,著力構建多能互補新格局,打造“油氣熱電氫”綜合能源公司,持續加大天然氣勘探開發,公司國內天然氣產量在公司國內油氣當量產量中占比升持續提升;持續拓展新能源業務,加快推動油氣勘探開發與新能源融合發展。
二是產業鏈價值升級驅動“減油增化”和“特色高端”。我們正全力推動煉化轉型升級與新材料的協同發展,加快向產業鏈和價值鏈中高端邁進,布局廢塑料化學循環、CO2資源化利用等,為社會提供高品質、綠色低碳的煉化和新材料產品。
三是科技與智能化賦能驅動行業發展模式變革。中國石油大力實施“數智石油”戰略舉措,建成了3000億參數昆侖大模型,大力推動“傳統產業+AI”和“AI+新興產業”協同發展,加快構建完善能源與化工行業人工智能發展生態,努力打造“人工智能+”一流企業。
四是開放協同治理驅動全球可持續生態構建。主動對接國際規則和標準,促進技術共享、標準互認,提升產品國際綠色競爭力,加速全球范式變革進程。我們將繼續堅定不移地推進綠色低碳轉型,與全球同仁一道,致力于成為可靠能源和化工產品供應者,成為新材料與清潔技術解決方案的提供者,為應對全球挑戰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力量。
問:在本次大會上,貴公司帶來哪些新技術和新產品?他們有哪些特色?
答:中國石油緊緊圍繞“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的目標,圍繞產業鏈積極部署創新鏈,依靠創新鏈努力提升價值鏈,持續推動煉化新材料業務向“高端化、綠色化、智能化”發展,著力構建“煉、化、生、精、材”業務布局。
煉油方面,我們開發了催化裂化/催化裂解、汽柴油加氫、加氫裂化等系列煉油催化劑及工藝技術,在國內外170余套工業裝置成功應用,同時具有石蠟、瀝青、針狀焦、船燃等特色產品生產系列技術。在數字化、智能化技術的加持下,建成的世界級煉化基地廣東石化,是首家采用工業互聯網技術構建的云原生智能工廠,實現了生產運行智能管控、能源優化與碳排管控、設備智能化檢測、煉化全域數據治理與應用等。
化工品生產方面,我們將展示自主開發的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術和超大型乙烯技術。乙烷裂解制乙烯成套技術成功應用于長慶和塔里木兩個國家首批乙烷制乙烯示范工程,示范引領了國內天然氣資源高附加值綜合利用、產業綠色低碳發展;超大型乙烯技術,包括大型裂解爐、乙烯分離工藝/工程等系列技術應用于廣東石化乙烯裝置等,三機全部采用國產設備,系列裂解爐乙烯收率、熱效率、運行周期等各項指標均達到國際先進水平。自主開發了1-辛烯合成系列成套技術,以及全球首創的1-丁烯/1-己烯靈活切換技術,并成功實現工業應用。
生物化工方面,我們開發了生物航煤生產技術,可利用如地溝油等劣質油脂生產可持續清潔燃料,助力航空業綠色低碳轉型;具備開展生物船燃資質條件和能力,并獲得ISCC(國際可持續發展與碳認證)資質認證,能夠獨立供應和加注生物質船燃;生物質天然氣制綠色甲醇裝置獲得ISCC認證,成為國內首個通過ISCC認證的生物質天然氣制綠色甲醇裝置;擁有亞洲單體規模最大、技術先進的生物質能源基地。
精細化工方面,我們開發了聚丙烯酰胺、石油磺酸鹽、烷基苯和鉆井液基礎液等1200余個油田化學品;300余個牌號、應用于主要煉油過程以及茂金屬聚烯烴等化工過程的催化劑;擁有國內最大的環烷基潤滑油生產基地,在全國高檔潤滑油市場占比達到70%。表面活性劑、特種油、特種蠟、電子化學品、特種瀝青等生產技術,廣泛應用于洗滌劑、化妝品、紡織、涂料、包裝、皮革、塑料、食品等生活的各個方面。
新材料方面,我們開發的主要應用于新能源車胎的雙端官能化溶聚丁苯橡膠技術,使整車續航提升10%以上,較普通輪胎剎車距離縮短了7-10m,有效降低了能源消耗,提高了安全性能。大會上將重點展示高性能合成橡膠、高端工程塑料、特種纖維、高端炭材料等。
綠色低碳方面,我們積極推進CO2捕集和利用,開發低濃度二氧化碳捕集成套技術,攻克煉化行業低濃度CO2捕集技術瓶頸,形成全流程創新方案,兼具高效、低成本、長周期穩定優勢,填補國內混凝土塔及超重力解吸技術空白,為煉化低碳轉型提供可推廣路徑。
構建全球化工命運共同體
問:中國化工行業將通過本次大會向國際傳遞哪些積極信號?如何利用國際合作來實現我國化工行業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中國石油在國際化和國際合作方面進行哪些實踐?
答:通過本次大會,將向國際社會進一步展示:一是我國化工行業取得的發展成果。我國化學工業已走過百年歷程,改革開放特別是黨的十八大以來,發展規模持續擴大,經濟效益顯著提升,技術水平躋身世界先進行列,建成世界上規模最大、最為完整的化工產業體系。
二是中國石油始終堅持對外開放和互利共贏的戰略。中國作為全球最大的化工產品生產國和消費國之一,在能源、基礎化工原料、合成材料等方面具有強大的生產能力,我們愿始終堅持開發合作和互利共贏的戰略,共同構建全球創新網絡,維護全球化工產業鏈供應鏈的穩定和高效運行。
三是聯合全球力量共同應對行業挑戰的決心。通過本次大會,充分展示中國化工行業在實現“雙碳”目標方面的承諾和行動,以及為實現這些目標所采取的具體措施,為全球化工行業的技術發展提供新的思路和實踐經驗,推動國際化工領域深度交流與融合創新,助力構建全球化工命運共同體。
利用國際合作實現我國化工行業資源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的方式可以采取技術合作、資源互補共享、產業協同優化、人才交流培養等方式。
技術合作上,我們愿與國際上化工技術領先的國家和地區的企業、國際一流科研機構等,發揮各自的優勢,取長補短,聯合攻關,共同推動化工技術的創新。
資源互補共享上,愿與各國各界,通過多種方式共享實驗設備、數據資源、科研成果等,共同推動化工技術的進步。
產業協同優化上,持續優化布局全球產業鏈,與國際化工企業開展產業配套合作,參與國際產業轉移,共同推動化工資源的優化配置和高效利用。
人才交流培養上,歡迎國內外化工領域的高端人才、專家學者到我們企業工作、交流或開展合作研究,也鼓勵公司人才參加國際學術會議、技術研討會、行業展會等活動,共同推動國內化工人才整體素質和能力的提升。
中國石油煉化和新材料領域在國際化和國際合作方面,一是通過引智交流合作,積極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培育創新動力。積極與國際知名石油和化工公司、研發機構等開展前瞻性、基礎性及顛覆性科技合作及交流。比如我們加入了國際合成橡膠生產商協會等國際組織,積極組織相關領域的科研人員持續參加WPC大會、AFPM年會、歐洲煉油技術年會、ASTM和ISO國際標準會議等重要的國際會議。
二是拓展海外市場,助力國際化水平提升。組織技術團隊,深入“一帶一路”沿線進行技術交流與技術服務,深入了解客戶需求,大力拓展煉化技術和產品在“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應用推廣,研發的催化劑在印度、哈薩克斯坦等多家煉廠成功應用,并通過美國雪佛龍、??松梨?、殼牌等國際石油公司催化劑供應商資格認證。
促進青年化工科學家成長
問:青年人才培養是大會的目標之一。全球能源轉型對人才的需求激增,您認為如何更好促進青年科學家成長? 您如何看待我國化工行業的青年人才培養?您最想對青年科學家說的話是什么?
答:在全球能源轉型的大背景下,促進青年化工科學家成長,需要從培養模式、科研生態、實踐平臺、國際交流等方面構建全方位的支持體系。
在培養機制創新方面,針對新興專業、交叉學科快速發展的實際,建立跨學科交叉培養項目。持續探索校企聯合培養模式,幫助青年科學家明確科研攻關目標,增強科研針對性實效性。
在優化科研生態方面,進一步完善基礎科研成果評價與應用轉化激勵機制,鼓勵原創性探索。另外,持續健全科研容錯機制,為青年科學家掃除后顧之憂。
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堅持建設產業界—學術界聯合實驗室,推動“研、產、用”緊密結合。在強化國際交流方面,為青年科學家搭建國際學術交流平臺,鼓勵參與國際會議,暢通研學通道。
經過多年發展,我國化工青年人才培養已經形成特色體系,取得了顯著進步。
一是我國化工青年人才規模龐大,每年培養的化工類畢業生人數全球領先。
二是“新工科”建設成效顯現,多所高校開設智能化工等新興專業。
三是青年科學基金項目資助規模持續擴大,高層次基礎研究人才培養平臺建設得到高度重視。
四是化工企業建立新一批院士專家工作站、博士后創新實踐基地,積極推動企業青年人才培養與成果應用。
在化工范式變革的關鍵時期,和青年科學家分享三點。一是做國家需要的使命科研。心懷國家、志存高遠,樹立“使命式科研”理念,將個人追求與國家戰略需求、行業發展方向緊密結合。二是在交叉融合中探索化工新邊界。敢于突破傳統學科界限,在融合創新中開辟新領域。三是以全球視野爭做科技創新先鋒。主動參與國際對話,博采眾長、銳意創新,積極展現中國青年的創新智慧。
我國化工行業未來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問:當前全球化工行業加速向綠色化學轉型,這對我國化工行業帶來哪些啟示?在您看來,我國化工行業未來將如何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
答:基礎化工是典型的高能耗、高排放的能源依賴型產業,而我國資源稟賦特點、新能源穩定供應形勢決定了我國化工行業用能短期內仍將以化石燃料為主。在全球化工行業加速向綠色化學轉型的趨勢下,發展綠色化工勢在必行。
一是制定和完善化工行業不同領域碳達峰規劃的行動方案、路線圖和時間表,穩妥推進。優化以產能規模為衡量標準的調控方式,將能耗和環保評價標準與稅費征收相結合,通過市場化手段淘汰低效產能。
二是樹立全生命周期理念,通過技術創新及技術進步,解決新能源波動性與化工裝置穩定用能之間的矛盾,從根本上解決綠電消納和化工行業的綠色發展難題,加大對生物制造、CO2驅油、電氣化替代等低碳技術應用的扶持力度,對CO2化工利用等項目,進一步科學評估其減碳有效性。
三是積極探索跨區域、領域實現資源綜合利用的有效模式,形成企業、園區、基地、區域等互動發展,區內區外雙循環。
我國化工行業未來要實現更高水平的發展,一是抓好轉型發展頂層設計,從源頭和底層解決好當前的環境問題、能源問題和安全發展問題,加速數字化轉型,推動“兩化”融合發展。
二是企業、高校和科研院所應依據自身優勢發揮好不同創新主體作用,分中有合、合中有分,協調聯動推進化工行業高質量發展。三是深化國際交流合作,進一步融入全球創新網絡,在構建國際化學化工治理新秩序中貢獻中國智慧、中國力量。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