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開前,忐忑不安、充滿期待;拆開后,或是驚喜或是失落……如今,盲盒正成為一些青少年鐘愛甚至癡迷的一個炙手可熱的品類。今年春節期間,某線上平臺和一盲盒品牌聯合發起“百萬潮玩免費抽”活動,上線4天,就吸引1.5億網友圍觀、3000多萬人預約。盲盒消費抓住了青少年心理哪些“癢點”,如何避免沉迷型盲盒購買的行為?對此,筆者進行了采訪。
石家莊一家潮玩店內,一名小學生正在認真挑選盲盒。 河北日報記者 桑珊攝
“神秘”盲盒,讓年輕人迷戀的新潮消費品
3月1日,石家莊中小學正式開學,五年級學生茜茜見到同學后忙不迭地“曬娃”,假期買的5款盲盒里,最中意的是秘境森林茶會系列中一款名為“Berry”的玩偶娃娃。
憑借著打開那一刻“心動的感覺”,盲盒讓無數年輕消費者心甘情愿“入坑”。筆者在采訪中發現,像茜茜這樣,癡迷購買收藏盲盒的中小學生不在少數。
近日,筆者走進石家莊一家潮品店實地探訪。在盲盒售賣區,筆者看到,每個盲盒系列都展出了具體款式,方便購買者觀察實物細節,選定心中期待款式,這些盲盒造型簡單可愛、萌態十足。店內售賣的盲盒品牌至少30個,每個系列一般包括12個常規款和1至2個隱藏款,單個盲盒的售價大部分在59元至69元,最貴一款89元。
正在挑選的消費者中不少是在父母陪伴下前來購買的中小學生。今年12歲的小陽在一款盲盒展示柜前至少徘徊了15分鐘,不時拿起一個盲盒上下掂量,身后跟著一同前來的父親,手里拎的購物筐里已經放入選購好的其他兩款盲盒。
“重量有的會不一樣,有時候能大概猜出來是哪個。”小陽悄悄告訴筆者,“搖盒”這樣的小技巧是在專門的社區交流平臺上知道的,平時討論區大家互相交流經驗、置換盲盒“換娃”等。
“反正孩子總要玩具,不買這個也肯定會買別的東西。”小陽的爸爸說,孩子看中的是一個組合,包括有五個人物,由于購買時不能確定具體款式,有兩個人物始終沒能抽中,現在出來逛街,每次必須拿一個玩,“家里有兩三個一樣的娃娃,重復的都扔到一邊去了。”
為了避免抽中重復的玩偶,蠻蠻媽媽選擇直接“端盒”,購入一套童話公主系列盲盒,共12款,作為生日禮物送給6歲的女兒。
為何拆盲盒對消費者特別是青少年具有如此大的吸引力?河北醫科大學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與咨詢中心副教授王锃分析,在購買盲盒時充滿未知、打開后驚喜連連的消費機制,能夠讓消費者買到一個具有不確定性的驚喜,以及簡單易得的快樂體驗。
此外,盲盒中的玩具形象簡單可愛,對于青少年而言,具有心理放松、減壓的心理效果,成為一種有心理治愈功能的“萌寵”。
購買盲盒要避免沖動消費
“在打開盒子之前,消費者的心理期待值會一直累加,并在打開盒子的一瞬間達到頂峰。”王锃分析,隨后而來的只有兩種情況,沒有獲得期望中物品的消費者,收獲了失望但立馬想要翻盤;期望實現的消費者將會獲得巨大的快樂,并想要讓這種快樂繼續下去。
有沉迷盲盒消費傾向的青少年,要培養更加廣泛豐富的興趣愛好,轉移注意力。王锃建議青少年,合理應對現實生活中的壓力,不逃避、不回避生活學習工作中遇到的焦慮情緒,在現實社會中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避免成癮性盲盒消費、逃避性盲盒消費和沖動性盲盒消費。
據了解,此前,中國消費者協會官方網站發布消費提示,有經營者用盲盒清庫存,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市場,提醒廣大消費者勿盲目購買。
“學校和家庭,應當注意關注和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培養青少年良好的消費習慣,讓青少年學會與人交往、善于與人交往,避免在遭遇挫折和壓力時的退縮和逃避行為。”王锃說。 (河北日報記者 桑珊 通訊員 曹海燕)
標簽: 盲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