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來自內蒙古自治區的一批援鄂醫療隊抵達湖北省中部城市荊門市,這是當地首支“國家醫療救護隊”。在本地醫院與外地援荊醫療隊共同努力一個月后,荊門市確診病例和疑似病例人數得到有效控制,治愈人數正在不斷上升。
近期,還有多批援荊醫療隊先后抵達荊門市,分別是內蒙古呼倫貝爾市15名醫務工作者組成的醫療隊、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邵逸夫醫院35名醫護專家、浙江省疾控中心2名公共衛生專家、浙江省臺州市多家醫院組成的105人醫療隊,以及一支18人組成的浙江援鄂疾控小分隊。
首支內蒙古援荊醫療隊由139名醫護人員及2名領隊組成,分別來自呼和浩特、包頭、烏蘭察布、赤峰4個城市的13家醫院,主要由各醫院呼吸、急診、血液內科、重癥感染等科室的主力醫護人員組成。他們隨即被分成5個小組,奔赴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鐘祥市人民醫院、京山市人民醫院、沙洋縣人民醫院和屈家嶺管理區五三醫院等新冠肺炎定點救治醫院。
抗疫最緊張的這一個月,一線醫護人員是如何頂住壓力,打好配合共同狙擊疫情的?他們現在的心情和感受如何?近日,《國際金融報》記者采訪了5名內蒙古援荊醫護人員和荊門一醫北院區感染科第3病區護士長周翠云。
抗非典“老兵”再上一線
56歲的張卿是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博士、教授,她不僅是首支內蒙古援荊醫療隊的隊長,也是隊伍中年齡最大的醫護人員。抵達荊門后,她與19名隊友被分配在荊門市第一人民醫院感染科。工作至今,對于奮戰在一線的張卿而言,最需要的就是時間。
“我們的工作主要是查房觀察患者病情以及有何訴求,尤其是危重患者,要密切觀察其生命體征和臨床表現。”張卿說,有些患者非常緊張、焦慮,每天吃不下也睡不著,醫護人員每天都在給他們加油鼓勁,希望患者有信心戰勝病魔,爭取早日康復。
初到荊門一醫援救時,大部分患者對穿著厚重防護服看不清臉的張卿等一行人感到陌生,當聽完她們來自內蒙古的自我介紹后,一些患者的眼神中流露出了興奮和激動。
為了安撫好患者的情緒,張卿等人拿出從內蒙古帶來的牛肉干、牛奶等特產分享給患者。張卿清楚地意識到,哪怕是心理上的一點安慰,只要能增強患者抵抗疾病的信心,那也會讓他們感到欣慰。“我就跟他們說,我們內蒙的牛肉干,吃了以后百毒不侵。他們就特別高興”。
某天查房時,張卿發現有位焦慮的孕婦可能出現了新冠肺炎的癥狀。張卿試著與這位孕婦交流時,發現她不肯透露姓名和電話,但這位孕婦自我感覺良好,希望能趕緊出院。張卿告訴記者,通過其他護士了解到,該孕婦是本院的護士,“我就通過她同事轉達了我們對她的問候,帶了酸奶等特產,算是一點小心意。其實醫生和護士比患者更著急,我們更希望她能安心養好身體,早日康復,母子都能平安。”
自1月下旬援荊以來,張卿和她的隊友已經在荊門工作了近一個月,“沒有壓力那是假的”。從張卿走進病房那一刻起,她就知道,與重癥患者有關的一切幾乎全是傳染源。“患者的分泌物、使用過的設備等都有傳染的風險”。
在救治患者的過程中,還面臨著設備和人員緊缺的困境,“尤其是專業人員”。比如,當患者需要上呼吸機時,需要專業的呼吸治療師去調整,但可能戰斗在一線的人員已經很長時間沒休息了,需要休整。其他人員則需要接受崗前培訓。張卿說:“最缺乏的是重癥科和呼吸重癥科的醫生。”
17年前,張卿曾奮戰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如今她的工作經歷已長達30余年。這次得知援荊消息后,她主動請纓奔赴前線,“雖然心里害怕,但舍我其誰?這么重要的工作交給沒有經驗的年輕人不太放心。”張卿不僅要照顧患者,還要管理每位隊員,確保他們的身心健康。
“現在最缺的就是時間。”張卿說,每天下班后,晚上會把第二天的工作計劃理一遍。在一切工作都完成之后,如果有時間就會跟家里報聲平安。張卿告訴記者,她的母親今年已經87歲了,二姐因腦梗右腿癱瘓在床十余年。“直到現在,姐姐和媽媽還不知道我在前線,我也不敢讓她們擔心”。
家庭是張卿堅實的后盾,“老公、兒子和兒媳婦一開始挺擔心的,當我說明理由后,他們都特別理解和支持我。我告訴他們,我在這里挺好的。”
出征荊門前,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為張卿等人準備了各種物品,大到防護服,小到牙膏。“我們特別感動,要感謝內蒙古黨委、政府、衛健委、內蒙古醫科大學附屬醫院的各級領導,以及父老鄉親的關心和照顧,在荊門我們都感受到了家屬般的待遇,我們也愿意和當地院方一起努力,爭取讓患者早日康復,完成抗擊疫情的任務。”張卿說。
像父親一樣去戰斗
39歲的徐磊是一名副主任醫師。17年前,徐磊的父親曾奮戰在抗擊非典的一線。如今,像父親一樣,徐磊站在了抗擊新冠肺炎的前線。據徐磊介紹,首支內蒙古醫療隊支援荊門一醫的醫護人員共有20名,包括3名醫生、1名感控人員、16名護士。目前這些隊員精神狀況良好。
3名內蒙古醫生和當地醫院專家組共同完成危重癥患者的會診,以及把控患者能否出院等工作,其中有2名50歲以上的資深專家。
一開始,內蒙古醫療隊是負責收治危重癥患者,徐磊被分在專家組團隊,上午去病房查房,關注危重癥和重癥患者,此外還對一部分普通患者做觀察,避免在后期轉為危重或者重癥。對一些輕癥患者,心理疏導可能有時候比治療更有意義。下午,全院會對危重癥和重癥患者的治療方案展開討論。
在徐磊看來,目前經過及時有效的群防群控后,荊門市城區疫情得到了很好的控制,“經過十幾天的隔離后,住院人數明顯減少,甚至出院人數有時高于住院人數。但也有部分死亡病例,這些病例本身帶有一些基礎性疾病”。
截至記者采訪前的數日,荊門市上級有關部門已經做出調整,將荊門市下轄各縣等區域的危重患者集中在荊門一醫收治,降低死亡率。內蒙古醫療隊和浙江省醫療隊為此已經做出了重大調整。
徐磊告訴記者,浙江省醫療隊和當地醫院組建一個新的ICU病區(重癥醫學科),負責收治危重癥患者。其他病區由內蒙古、浙江省和當地專家一起收治。
一轉眼,援荊已有近一個月,徐磊對收治工作頗有些心得和體會。比如,患者人數突然變多,增加1個病區同時需要增加40個護士,醫護人員的崗前防控培訓變得很緊急,感控專家也在不斷對醫院的防控意識進行加強。另外,呼吸科、重癥科和感染科這三個專業的醫生較稀缺,患者數量遠遠高于醫生所能接治的數量,這可能是一個工作難點。但通過一些方式調整,其他專業醫生接受指導后,也能彌補一些不足。
面對患者數量的增多,徐磊發現,當地醫院呼吸機等設備存在數量不足,“近兩天,醫院也在通過各種方式解決,包括自主購置以及接受其他各界的捐贈。浙江省醫療隊那邊也帶來大量醫療設備”。
據徐磊觀察,每個患者由于疾病狀況和心理素質不同,情緒上的體現也不同。比如,有位26歲的患者癥狀屬于普通型,但心態很緊張,同樣出現緊張狀態還有孕婦這類特殊人群,而有些重癥患者則表現得很樂觀。
收治的壓力主要來自工作和心理,對一些重癥患者,特別是年輕沒有基礎疾病的患者,徐磊希望把他們從死亡邊緣拉回來。由于頻繁接觸患者,徐磊和隊友常常擔心自己會被感染。好在有感控專家不斷督促眾人的防控意識,這樣能夠減少醫務人員被感染的風險,保持戰斗力。
下班回到酒店,徐磊要參加網絡例會,“主要是心理疏導和溝通工作問題,有助于提升整體的戰斗力,保持隊員良好的心態。”例會常常開到晚上9點多,如果有時間,徐磊也會和家人互道平安。
“我父親還有我的愛人都是醫護人員,他們都能理解我這次的工作。”徐磊說,“確實有點想家,但我們是國家隊也是內蒙隊,所以一定要完成任務。另外一定要做好防護,不給荊門市人民增加負擔”。
患者就像親人一般
援荊以來,護士李艷一直在荊門一醫感染科8病區工作。據她統計,目前該病區患者大概有40人,均屬于重癥患者,“近兩天,病危的有三四個,病重的有十幾個。”這是采訪當天,李艷告訴記者的數據。
據李艷介紹,她的工作安排是4班倒,工作時段分別是早晨8點到下午2點、下午2點到晚上8點、晚上8點到凌晨2點、凌晨2點到早晨8點,“我的工作都是在病房里和患者密切接觸,這種班工作時間是6小時,外圍工作時間是8小時”。
一天最忙的要屬早班,李艷告訴記者,早班要給患者發早餐,還要護理重癥患者的進食。早餐過后,李艷會馬不停蹄地投入治療患者的工作,進病房前,李艷會在防護服上寫下內蒙和自己的名字,“我們聽不懂患者的本地方言,進病房后首先要跟患者做自我介紹,盡量講普通話。每個人基本上都有霧化治療,霧化分上午和下午各一次,之后就是輸液”。
李艷和她的隊友每天上下班都會由醫院派車接送,單程所需時間約20分鐘,進病房前后每次穿脫防護服需半小時,為了工作,39歲的她再一次穿起了紙尿褲。“一天基本只吃一頓飯,工作時從來沒出過病房,一直都要穿紙尿褲。”李艷告訴記者。
李艷說,她現在跟患者的感覺如同親人一般。“放心,我們一定會凱旋而歸,不負眾望”。
“我們能調節好壓力”
35歲的護士張明娜被分派在荊門一醫感染科8病區,此前她還收治了感染科1病區、5病區的多位病人,收治的患者主要包括重癥和危重癥,每天的日常工作主要是臨床護理、搶救重癥患者以及與醫護人員的協調工作。
“本地的醫護人員,尤其是那群護理姐妹們對我們的到來都是特別感謝,也很理解支持我們的工作和生活。”張明娜說。
張明娜告訴記者,現在情況比較特殊,主要通過醫生調節藥品的用量,查看患者病情等資料,每天下午醫療團隊通過病例討論等方面了解患者病情,雖然信息可能會相對滯后,但不會影響治療。
在荊門一醫參與救援以來,張明娜最大的感受便是病情較輕的患者身體和精神狀態一直在好轉,“每次進病房時,我會告訴患者我們來自內蒙古,大家要加油之類的話語,輕癥患者會更有信心,也愿意跟我們溝通。”
張明娜記得,來荊門工作兩三天之后,父母才知道她支援荊門的事情,“家人最主要的擔心還是我的個人安全。”
近一個月長期處于高壓的環境下,張明娜和隊友們難免會有心理壓力。“我們本地醫院組織了心理調節的微信群,每天心理老師都會在群里疏導,其他時間是自己在放松,我們自己能夠調節好。”
咬牙堅持就挺過來了
27歲的李續是一名“90后”男護士,來荊支援后,他被分在荊門一醫感染科9病區。據李續介紹,他的日常工作是輸液、查看生命體征、吸痰等,“會觀察病情較重患者呼吸機佩戴的情況,查看有無出現漏氣、憋氣等癥狀。針對病情更重(比如氣管插管)的患者,我們會將呼吸機監測數值、血氣分析等情況及時匯報給醫生。”
在與荊門一醫醫護人員做工作交接時,李續對每一個患者都會巡視,查看血糖、體溫等數值是否異常,留意患者心理狀況以及有何特殊需求,對重癥患者還要翻身觀察各種管路,測量神志和瞳孔等情況。
隔離病房里,患者沒有家屬照看,李續跟他的隊友還承擔著一份心理護理的工作,“讓患者能夠有個良好的心態來接受治療,才能更快出院”。
李續告訴記者,剛來荊門時,每天連續6-8小時的緊張工作,為了節省防護服,喝水吃飯也會耽誤。如今無論是人員還是物資的緊張程度均得到緩解,工作開展也更加順利,“咬牙堅持一下,然后就挺過來了”。
“一開始我媽不太同意,主要還是擔心我的個人安危。但作為男護士就應該有責任心,有義務要沖鋒向前,家里人后來都挺支持我。”李續說,除了家人的支持,本地醫院和社會各界也給予了很多關愛,“聽說當地百姓還為我們準備了家養的牛羊肉。特別感謝政府和社會各界對我們的支持,中國人團結一心,一定能戰勝這場疫情。”
寢室長機制初顯成效
2月21日晚,記者收到了一條微信消息,荊門一醫感染科3病區護士長周翠云在短暫的休息間隙通過了好友請求。截至采訪當天,據周翠云統計,3病區一共收治了33名患者。
2月13日,周翠云主動請纓加入抗疫一線隊伍,擔任感染科3病區護士長,與內蒙古援荊醫療隊的醫護人員一起狙擊這場疫情。周翠云是一名眼科護士長,擔任護理工作長達15年。她告訴記者:“在做好個人防護的情況下,除了給患者做好護理外,心理疏導更為重要。”
目前患者的收治究竟最需要解決什么難題?在一線工作十多天的周翠云從同事口中得知,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部分患者原本闔家團圓的美好生活。
“有些家庭祖孫三代均因新冠肺炎收治入院,有些是夫妻倆同住一個病房,有些是與家人分別住在不同的病區,有些患者則是剛經歷數位家人因新冠肺炎去世的痛苦……”周翠云說,新冠肺炎帶來的殘酷事實,讓很多患者的情緒低落,甚至不思飲食。
作為醫務工作者兼心理咨詢師,周翠云深知營養與情緒的管控對患者的愈后至關重要。于是,周翠云和科室姐妹以及內蒙古援荊醫療隊的護理專家連日探討解決的辦法。最終,周翠云嘗試在每個病房選出一名年紀較輕、性格開朗的病人擔任“寢室長”,“讓各個寢室長督促同病房的患者們好好吃飯、好好睡覺、積極配合治療”。
3病區的病房一共選出了嬋娟、磊磊、文博等11位寢室長,“每天,我們醫護人員都會去病房了解患者病情,并鼓勵他們配合治療。我每天都會到病房‘檢查’寢室長的工作成效,并及時贊揚他們,讓他們從參與這場抗疫中獲得更多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周翠云告訴記者。
寢室長機制初顯成效,很多原先不配合的患者開始主動向醫生詢問治療方案,情緒消極的患者開始在病房里主動和病友憧憬出院后的生活。“經過我們醫護患三方的共同努力,現在病房里已有三分之一的病人治愈出院,還未出院的患者也是信心滿滿,積極配合治療。”周翠云說。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