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廣州圖書館舉行的“第六屆廣州讀書月發布會”發布了“十三五”期間廣州“圖書館之城”建設“成績單”。該“成績單”煞是喜人——截至2020年底,廣州市共在169個鎮街范圍內建立了實現通借通還并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等,全市圖書館覆蓋率達96.02%;1/4市民成為公共圖書館注冊讀者;廣圖連續6年基本服務指標居全國第一。
注冊讀者量總計為396.79萬人
“在館舍建設方面,廣州全市目前實現通借通還的公共圖書館(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共566個。”廣州圖書館副館長陳深貴介紹,廣州現有實現通借通還且面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公共圖書館(分館)294個,包括市級圖書館2個,區級圖書館11個(館舍18座),鎮街級分館221個,社區級分館53個,比2019年增加48個;此外,還有面向所有公眾免費開放的服務點、自助圖書館72個,面向特定群體開放的分館、服務點、自助圖書館200個。
“圖書館之城”建設的持續推進也提升了廣州市的公共文化服務水平。例如:作為世界上單體面積最大的城市圖書館,廣州圖書館自2014年起連續6年基本服務指標居全國公共圖書館第一;廣州少年兒童圖書館則自2016年起連續4年基本服務指標居全國少兒館第一。目前,全市公共圖書館的注冊讀者量總計為396.79萬人,注冊讀者率為25.92%,首次超過全市常住人口的四分之一。
每5.2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
據陳深貴介紹,整個“十三五”期間,“圖書館之城”建設的政府保障投入有力,如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的建筑面積、館藏總量、工作人員數量、總經費等指標比2015年分別增長了90.29%、74.46%、57.71%和73.39%。越秀、荔灣、天河、黃埔、番禺、從化、南沙等7個區的圖書館覆蓋率達到100%;全市平均每5.2萬人擁有一座公共圖書館(分館)。
2020年受疫情影響,文獻/信息資源增長有所放緩。全市公共圖書館總經費投入約為4.87億元,同比下降6.79%;文獻購置費9111.71萬元,同比下降27.09%;館藏總量為2925.00萬冊(件),同比增長6.67%;年新增藏量為206.88萬冊(件),同比下降33.79%。
不過,按照2018年《關于全面推進我市公共圖書館總分館制建設的實施意見》里規定的目標,從“十三五”時期全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最高水平來看,全市公共圖書館人均到館次數(1.92次)、人均利用數字信息資源量(9.53篇冊次)等兩項指標已提前達標,人均外借文獻量(2.13冊件)、參加圖書館活動人次占常住人口的比例(45.26%)、注冊讀者率(25.92%)等三項指標尚有差距。“因此,若無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服務效能基本可以達到預期目標。”陳深貴說道。
10個區域總館設有專項經費支持
2020年10月,廣州市出臺《公共圖書館通借通還技術規范》《公共圖書館服務質量規范》等地方標準,該兩項標準,加上廣州市此前印發實施的9項《廣州市公共圖書館條例》配套政策制度等,為廣州市公共圖書館事業的高質量發展提供了制度保障。
目前,廣州市各區著力推進總分館制建設,服務體系運行保障機制不斷健全。截至2020年底,廣州市11個區的區域總館均設有專門負責區域總分館體系建設的職能部門或者承擔相應職責的部門,并配備有專職工作人員或者兼職人員負責總分館體系建設,10個區域總館設有專項經費支持。
此外,自2015年起,廣州市公共圖書館積極引入社會力量參與服務體系建設。截至2020年底,廣州市公共圖書館與社會力量合建的實現通借通還且對所有公眾開放的分館達88個。2020年,與社會力量合建的分館接待讀者123.46萬人次,外借文獻58.19萬冊次,舉辦線上線下讀者活動1416場,參加線上線下讀者活動人次達23.15萬人次。社會力量全年投入資金超過8000萬元,投入空間資源約6.37萬平方米,配備專職工作人員135人。
標簽: 廣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