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

      新角度為研究動物行為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視角

      來源:科技日報時間:2021-04-08 13:46:34

      據中國農科院最新消息,該院蜜蜂研究所蜜蜂蛋白質組學創新團隊,從神經肽調節生理反應閾值的角度,揭示了工蜂勞動分工的神經調控機制,為研究動物行為的可塑性提供了新的視角。相關研究成果近日發表于生命科學雜志《eLife》。

      團隊首席、中國農科院蜜蜂所研究員李建科介紹,蜜蜂是人工馴養的重要經濟昆蟲之一,已經有3000年以上的飼養歷史。作為一種社會性昆蟲,蜂群中的工蜂具有高度的勞動分工:年輕的工蜂主要從事幼蟲哺育工作(哺育蜂),之后出巢從事食物采集工作(采集蜂);采集蜂中又有更精細的采集花粉和采集花蜜的分工。然而,這種勞動分工的調控機制一直未被深入解析。

      團隊利用蜜蜂喙伸反射發現,哺育蜂、花粉采集蜂、花蜜采集蜂對幼蟲、花粉、蔗糖溶液均具有顯著不同的反應閾值,表明對特定刺激的反應閾值差異是決定工蜂勞動分工的關鍵;進一步的神經肽組學研究發現,速激肽信號通路在調節反應閾值中發揮關鍵作用,而且這種調節呈現出反向(負)調控特征,即信號增強對相應刺激的反應閾值降低,信號減弱對相應刺激的反應閾值反而增強。隨后,團隊利用神經肽注射和RNA干擾證明,速激肽能夠特異性地調控工蜂與其行為特異性相關的反應閾值,而對與任務無關的刺激沒有影響。研究同時發現,速激肽信號在調控中華蜜蜂與意大利蜜蜂采集和哺育行為差異中發揮重要作用。研究結果為深入理解蜜蜂社會行為的神經調控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

      該項研究得到了中國農科院科技創新工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蜂產業技術體系等項目資助。

      標簽: 動物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2020年澳門進口貨值為925.6億元,較2019年上升2.7個百分點
      下一篇:研究提出RNA調控遺傳信息的新通路為諸多研究提供基礎理論支撐

      精彩圖集(熱圖)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

      久爱免费观看在线精品_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最新国产国模无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