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50歲的王先生因肝部不適去醫院就診,卻意外被查出患有糖尿病。
“這是怎么回事?我年年體檢空腹血糖都正常啊”,王先生很是疑惑。對此,內分泌專家表示,實際上,在臨床這樣的病例并不少見。認識血糖,不只是只看空腹血糖那么簡單,從專業角度上,對血糖的評估要從多個維度來看。
【空腹血糖正常,就能完全放心了嗎?】
你的血糖正常嗎?
對于這個問題,大多數空腹血糖水平在5mmol/L到6mmol/L之間的人會自信地回答,“我的血糖沒問題!”
“這還真不一定,只看空腹血糖是對血糖的片面認知”,鄭大二附院上街院區副院長,內分泌專業主任醫師田晨光指出,像王先生這樣,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真的安全了。從檢查結果推測,他的糖尿病至少已經隱匿了5至7年,并不是突然發生的。
空腹血糖受進食、應激等因素的影響甚微,能較客觀地反應基礎胰島素的分泌水平。但在糖尿病早期階段,患者基礎胰島素分泌還能滿足空腹狀態下糖代謝的需要,因此空腹血糖往往正常。而進餐以后,由于儲備功能不足,不能分泌足夠多的胰島素,從而導致餐后血糖升高。
在糖尿病的早期,單純空腹血糖升高的人群只占到血糖異常人群的約20%;單純餐后升高的約占40%;還有約40%是兩個時間點的血糖同步一起升高。田晨光強調,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均為監測糖尿病的重要指標,皆不可忽視。
【別忽視了餐后血糖,它與大血管損害關系更緊密】
“空腹血糖不高,不代表真的安全了”,田晨光表示,有糖尿病家族史、高齡、肥胖的人,最好在體檢時增加餐后血糖的檢測。
其實,關于血糖的認知,醫生也是在不斷探索的。田晨光介紹,早些年由于測定血糖只能通過靜脈血化驗,且檢驗結果時間較長,在大多數研究中,統計分析的血糖數據也都是空腹血糖與并發癥相關的。但隨著指尖血檢測技術的進步和對血糖認識的深入,逐漸引入餐后血糖的數據分析,結果發現,餐后血糖與大血管發生損害之間的關系更為緊密。
【糖尿病患者常聽的糖化血紅蛋白,究竟是個啥?】
血液中糖化血紅蛋白的比例也是血糖控制重要的長期評價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HbA1c)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被糖化的部分,因為紅細胞的壽命大約是120天,所以,這個指標能反映大概3個月周期內血糖變化的大致情況。”田晨光說,“糖化”會導致血紅蛋白攜帶氧氣功能的喪失,是高血糖對紅細胞的一種傷害。實際上身體內有更多的蛋白質,也同樣會因被“糖化”而導致功能異常,這樣的情況下怎么會健康呢? “就像高樓大廈的筋骨被酸堿損害了一樣,威樓最終將成為危樓。”他比喻道。
那么,HbA1c達標就沒事了吧?
且慢!田晨光解釋道,當動態血糖測定方法應用之后,醫生們發現,HbA1c控制水平相近的人,血糖的穩定性卻相差懸殊。有些人低血糖頻發而不自知,有些人高低變化的像坐過山車,在一天當中,血糖忽高忽低地變化,幅度令人咂舌。由此誘發機體炎癥和氧化應激加劇,加速了細胞的凋亡,也帶來并發癥的發生和進展。
【一次嚴重低血糖,可能導致降糖“成果”功虧一簣】
最近,TIR(Time in range)又成為一個新的控糖評價指標。它是指全天24小時內,葡萄糖在允許的目標范圍內時間占多少比例,要求血糖至少在70%的時間都在允許的范圍內才比較滿意。
田晨光講解道,比如,設定空腹不低于4.4mmol/L(不高于7.2 mmol/L),飯后不超過10mmol/L(接近8mmol/L更好),允許患者的血糖在這個范圍內波動(波動幅度小于4mmol/L更好),超出范圍的時間越少越好。
當然,調節血糖,盡可能避免降得太低,小于3.9mmol/L就是低血糖,它的危害更大,一次嚴重的低血糖可能會危及生命,多年降糖的“成果”就此功虧一簣。因此,低血糖的發生率和嚴重程度,是一個關鍵且重要的指標。
標簽: 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