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7月4日起,我國貴州、重慶至長江中下游地區迎來新一輪強降雨天氣。據中央氣象臺預報,未來三天,預計上述地區累計雨量100到300毫米,局部可超過400毫米,湖北東部、安徽南部降雨集中。7月10日,隨著降水天氣系統北抬,長江中下游地區降水將明顯減弱。
此次降雨強度如何,與前期過程可能造成哪些疊加影響,而且恰逢高考,公眾需注意什么?
據中央氣象臺首席預報員陳濤介紹,此次強降雨重點影響重慶、貴州、湖北、安徽、江蘇、上海等地。自6月中下旬到7月初,雨帶一直停留在西南地區東部到長江中下游地區,主要是由于梅雨相關的天氣系統相對穩定。與我國雨帶分布關系密切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在過去這段時間一直穩定維持,副高邊緣暖濕氣流強盛,長江中下游地區低渦切變系統活躍,形成長江中下游地區長時間的梅雨天氣。
7月中旬以后,隨著副高系統北抬,雨帶向北移動。11日至13日,我國將迎來新一輪降雨過程,影響地區主要為四川盆地東部、黃淮、華北南部等地,相對于7月4日至9日,位置明顯偏北,后期這些地區的降雨也將逐步增多。
“此次過程與前期降雨過程,特別是6月26日到30日的強降雨過程降雨區域存在重疊,強降雨集中在重慶、貴州、江淮、江漢、江南北部等地。”陳濤強調,由于前期降雨強度較強,長江中下游地區特別要注意防范強降水疊加造成的中小河流洪水、山洪地質災害、城市內澇等次生災害。另外,受強降雨影響,部分河流、中小型水庫水位較高,部分已出現超警戒線水位的情況,疊加本輪強降水過程,可能對中小河流、水庫造成進一步影響,需特別注意。
尤為值得一提的是,此次強降雨過程恰逢高考,考生及家長要及時關注最新天氣預報預警信息,合理規劃出行路線。
有數據顯示,今年入汛以來共出現12次大范圍強降雨過程,似乎格外多,事實是怎樣呢?陳濤表示,今年入汛以來,強降雨次數與常年同期相比基本相近。但今年降雨過程強度較強,且強降雨落區具有重復性,如四川盆地到長江中下游地區重復出現了多輪強降雨過程,給這些地區防汛帶來很大壓力。
陳濤介紹,近期天氣會商中增加了風險預警,這主要是為了更好發揮防災減災第一道防線作用,強降雨是可能造成災害鏈條的第一步,很多次生災害如中小河流洪水、山洪、泥石流、城市內澇和農田漬澇等,都與強降雨關系密切,在預報服務中,需要更多考慮強降雨可能導致的次生災害,通過及時預報預警切實保障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但比較困難的是,今年南方地區已經歷多輪強降雨過程,7月4日到9日的降雨過程已經是今年的第15輪,很多地區下墊面接近于飽和,土壤滲透能力下降,如果強降水持續,地質災害風險可能會進一步增高。所以,氣象災害風險預報除了要精細化,還要考慮前期降水影響,這是當前預報的難點之一。此外,氣象災害風險預報對空間、時間分辨率要求較高,作出分辨率更高、更精準的預報也是一大難點。
為攻克這些難點,他們一直在探索。陳濤表示,從技術層面來講,近年來智能網格預報和數值預報的快速發展為精準預報提供了強有力的科技支撐,如利用智能網格預報產品作精細化預報。中國氣象局自主研發的GRAPES數值預報在這幾次強降雨過程中表現良好,不僅不遜于國外先進的數值預報系統,甚至在一些方面優于國外數值預報。如不久前升級應用的GRAPES區域數值預報系統,在4日到6日長江中下游地區強降水的落區和量級預報中表現優異。
此外,中央氣象臺除了每天的全國天氣會商以外,還會針對應急情況進行加密會商,通過電話、網絡等手段與各省氣象臺商討預報結果、溝通預報技術。根據需求,中央氣象臺還會與應急管理部進行視頻連線、參與現場會商,與水利部、國土資源部聯合會商討論強降雨過程趨勢和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