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

      溫州發出第一張“男性保護令”

      來源:東方頭條時間:2019-11-26 15:57:08

      發給男性的人身安全保護令,在溫州這是第一份,老婆到底兇到什么程度?叫人打老公還砸了公公婆婆。這真是一份別樣的申請,“申請法院‘幫忙’讓老婆遠離我,遠離我的父母。”日前,溫州蒼南縣法院礬山法庭發出溫州市首例保護男性的人身安全保護令,一改人們原有的家庭暴力中受害人都是女人的印象。(11月25日《錢江晚報》)

      據有關部門統計,我國大約有24.7%的家庭存在不同程度家庭暴力。而根據最高法院的統計,涉及家庭暴力的故意殺人案件,占到全部故意殺人案件的近10%。全國婦聯的調查表明,家庭暴力現象在我國相當普遍。2.7億個家庭中遭受過家庭暴力的婦女達到30%,每年有近10萬個家庭因暴力而解體,其中施暴者九成是男性。

      反家暴法實施三年多來,公檢法機關重視這部法律,加大落實力度,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了地方法規和政策,婦聯等加大相關培訓,對反家暴的研究更加具體。據統計,截至2018年11月,全國法院共審查5632件人身安全保護令申請案件,發出3560份人身安全保護令。通過及時發出人身安全保護令,有效遏制了家庭暴力的發生,維護了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嚴。

      溫州市首例男性人身安全保護令的警示意義。一直以來,在大多數人眼里,家暴,存在于丈夫與妻子之間,“男人打老婆”就是家暴,而老婆打丈夫,總認為是“弱者的反抗”,不是家暴,或者家長和孩子之間的家暴則常常被認為是一種教育手段,父母的權利而被濫用。在一個“棍棒教育”觀念根深蒂固的國度里,有的父母錯誤地認為,孩子是我的私人財產,打罵孩子是父母的權利,導致一些家長用針扎、用煙頭燙、打傷孩子非常嚴重的暴力行為。在家庭中對孩子實施暴力,無論父母出于怎樣的目的,其結果構成對孩子傷害的,都是屬于家暴的違法行為,都要承擔法律責任。這無形中都會約束家長的暴力行為。

      要走出反家暴法就是“專管丈夫打老婆的法律”認識誤區。如今我們一些人對“反家暴法”還是沒有具體的了解,片面認為“反家暴法”就是“專管丈夫打老婆”的法律,還存在一定認識誤區。其實《反家暴法》所針對的,其實就是這些不構成犯罪的家庭暴力。反家暴法對家庭暴力的范疇予以法律形式明確,“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均屬家暴。也就是說,丈夫打老婆是家暴,同樣老婆打丈夫也是家暴,同時父母打孩子也是家暴。

      “反家暴法”執行好落實好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一直以來人們都是抱著“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心態,大家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司法機關是不告不理,或往往也因“家務事”睜只眼閉只眼。如今家庭暴力不再像傳統觀念認為的那樣,屬于單純的家事、小事,別人不能管,不好管,而是法律非管不可。人人有責任和義務對于家暴的“家務事”進行舉報,敢于大膽去管,同時應該通過法律的配套和細化措施來保護舉報人。同時做好反家暴法出臺后的工作銜接,及時出臺配套細則,以拓展和深化反家暴法的適用性和可操作性。反家庭暴力需要村委會、居委會、社區等基層組織,政府有關部門、婦聯組織、公安部門、社會救助機構以及人民法院共同努力。結合多元化糾紛解決機制建設,加強與有關部門的溝通、協作,建立相應聯動機制,保護家暴受害人的合法權益,讓“家暴法”真正發揮威力。* 以上只是作者個人言論,不代表本網觀點

      標簽: 男性保護令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滬電股份出現大宗交易
      下一篇:王健林長春投資 促進吉林影視業

      精彩圖集(熱圖)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

      久爱免费观看在线精品_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最新国产国模无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