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

      每日簡訊:吃飯時這一個小改變,竟能延緩衰老、調節血糖、血脂!

      來源:科普中國微信公眾號時間:2025-07-14 15:07:18
      我國有句老話叫:“吃飯七分飽,健康活到老”,現代科學研究表明,適當保持一些“饑餓感”,真的更有助于身體健康。適當餓一點好處竟然這么多

      1 調節血糖、血脂


      (資料圖)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馬克·馬特森(Mark Mattson)團隊的系統性分析研究發現,間歇性禁食、保持適度饑餓感可以通過代謝轉換來改善血糖調節,在動物和臨床試驗中都表現出降低糖尿病風險的作用。

      具體來說,間歇性禁食能夠讓人體供能方式從依賴肝糖原分解葡萄糖,轉變為依賴脂肪酸氧化及酮體供能,從而達到平穩血糖、分解脂肪的目的。

      國內外其他研究結果也顯示,間歇性禁食帶來的饑餓感能通過多種機制調節脂肪酸代謝,促進脂肪酸分解和抑制合成,對控制血脂、預防心血管疾病很有益處。

      2 提升精力

      吃飽就犯困,這不是錯覺,而是事實——這主要和血糖波動有關。

      我們進餐后,尤其是吃精制碳水化合物(精米白面)后血糖會迅速上升。高血糖促進血清素分泌,帶來鎮靜效應;同時,胰島素水平上升,大量葡萄糖進入細胞,血糖快速下降,加劇疲勞感;高血糖刺激下一些炎癥因子釋放也會讓人更疲乏,過量葡萄糖還有可能使自由基增加,損傷線粒體,降低人體產能效率。這一套組合拳下來,想不困都不行。

      但如果少吃一點、“別吃太飽+別吃太精”,如用玉米、紅薯、雜糧飯代替米飯、饅頭,這類食物升糖速度慢,飽腹感強,不容易導致餐后困倦。

      3 延緩衰老

      早在1997年就有研究者指出:限制熱量、減少食物攝入能降低有害自由基對身體的傷害,起到延緩衰老、延長壽命的作用。近期,密歇根大學的一系列研究證實,減少進食量(或者僅僅是感到饑餓),就能起到延緩果蠅衰老的效果。這可能是由于饑餓使其大腦神經元基因表達發生變化,影響了衰老過程。

      另一些研究結果則發現:長時間、適度減少能量攝入使健康成年人脂肪組織中衰老相關蛋白表達減少,衰老速度減緩2~3%;適當限制進食對抑制老年人大腦衰老速度也有積極影響,顯著改善其記憶力和執行功能。

      4 調節免疫

      今年4月的一項研究結果顯示,當感到饑餓時,小鼠通過大腦神經系統對免疫細胞加以控制,使血液中免疫細胞快速重組,炎癥單核細胞明顯減少,維持免疫穩態。研究者認為,適度饑餓可能通過此機制調節和增強免疫力,但不可過度饑餓。正確保持“饑餓感”關鍵在于適度+搭配

      看到這里,很多朋友是不是想馬上開始限制飲食?生活中還有很多人為了減肥,一天只吃非常少的一點。

      別急,不夠科學的限制飲食弊大于利。像“16+8”限時進食和隔日禁食方案,就被發現可能增加脫發風險(可回顧往期文章《這樣吃飯,真的可能會讓你變禿!但很多人還以為超健康》),建議大家采取溫和、可持續的“饑餓保持法”。

      如何更溫和、可持續?以下4個關鍵點需要了解。

      第一,要明白保持饑餓的限度是什么。

      根據《中國居民膳食指南(2022)》建議,健康輕體力勞動者男性每日需要2250kcal 熱量,女性約1800kcal。大家可以用各種APP或小程序檢視自己一日熱量攝入,如果高于推薦量,可以減少至推薦量或酌情往下浮動300~500千卡(強腦力勞動者耗能多,不應下浮太多),循序漸進最佳。

      不過,不提倡60歲以上老年人、嬰幼兒、青少年兒童、孕產婦等人群盲目減少能量攝入。

      老年人消化吸收能力差,長期、過度限制飲食可能導致肌肉流失、營養不良等。嬰幼兒、青少年兒童處在生長發育期,能量消耗很大,過度限制飲食會影響其生長發育,帶來諸多不利影響。孕產婦、乳母需要孕育胎兒、分泌乳汁,不僅不能過度限制飲食,還需根據飲食情況適當增加營養。

      此外,糖尿病患者限制飲食可能誘發低血糖,若需要,應該在醫生或營養師指導下謹慎開展。

      第二,要正確選擇食物、合理搭配。

      想保持適度饑餓感又不會難以忍受或營養不良,一定要選擇高蛋白、高膳食纖維的食物,不僅可以增強飽腹感、延遲饑餓時間,還能確保血糖血脂正常,肌肉不流失、維持免疫力正常。

      比如用燕麥、鷹嘴豆、煮玉米、紅薯南瓜等替代1/3~1/2精米白面主食,再加入清淡的鹵牛腱、清蒸/煮魚蝦、雞蛋、牛奶酸奶、低鹽豆干、堅果等高蛋白食物以及新鮮蔬果,絕對能讓你吃得好、吃得“飽”,就像給身體裝了"慢燃發動機",熱量緩緩釋放不罷工。

      少食多餐、健康零食也是很好的方法:每餐只吃七八分飽,兩餐之間選擇無糖酸奶、水果或低鹽低油魔芋制品作加餐,可以很好地抵抗“饑餓感”。

      細嚼慢咽雖老生常談,但真能降低食量——人類大腦在進食15分鐘后才開始接收“吃飽”信號,如果吃太快,就極有可能“塞太多”而不自知。

      第三,分清“饞”和“餓”。

      有時候我們吃東西只是因為饞而非餓,對不對?

      那就需要逐步給自己建立一個外置大腦“提醒者”,每次想進食時,這個提醒者就跳出來攔一道,讓我們恢復2~3秒理智,想想是因為餓,還是因為饞。

      另外,保持規律飲食、情緒平和也有助于對抗因為饞或不良情緒引發的進食。安頓好三餐和心情,會讓我們覺得自己被照顧得還不錯,也就不會想著通過放肆進食來彌補胃和心的虧空。

      適當運動也能控制旺盛的食欲,這不僅是內啡肽對情緒的積極影響,也是運動帶來的“掌控感”讓我們更信任自己,更自律。

      第四,“保持饑餓感”的方案,要因人而異。

      不必盲從某一種“保持饑餓”方案,要根據自己的飲食鍛煉習慣、生活作息等,選擇保持“饑餓”的時機和程度,一旦身體有不適反應,就該立刻調整。

      比如,過午不食讓你胃不適,那就規律三餐+每餐進食量減少10% ;5:2間歇性禁食難以堅持,那就試試每天晚餐減少1/3~1/4。唯有適度、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最后提醒大家兩點:

      1.無論采取哪種控制飲食、保持饑餓的方法,其本質是限制熱量攝入,而非“壓縮食量”——吃一塊小蛋糕攝入的能量遠高于一碗雜糧飯??雌饋沓缘?ldquo;少”不等于真“吃得少”。

      2.保持饑餓感千萬別走極端,過度饑餓不僅會使基礎代謝率降低,還會影響免疫力、認知能力、情緒狀態等。而且,過度饑餓狀態下,很容易遵從本能選擇高熱量、低營養的食物。細水長流、能舒適地堅持,才是獲得饑餓感益處的前提。

      希望大家都能吃得健康,享受營養均衡又適度饑餓的三餐四季。

      標簽: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報道:房地產市場“活躍度”不斷提升 上半年各地出臺政策超340條
      下一篇:最后一頁

      精彩圖集(熱圖)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

      久爱免费观看在线精品_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最新国产国模无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