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貴陽10月23日電題:返鄉歸巢的“新農人”:鄉村創業正當時
作者周燕玲
出村、進城,這是不少農村青年的人生軌跡。當同齡人都在走出去時,“90后”青年余鮮卻選擇“逆行歸巢”,從大城市回到家鄉,成為一名不折不扣的“新農人”。
靈巧秀麗是余鮮給人的第一印象,出生于中國茶文化之鄉——貴州雷山的余鮮,從小聞著茶香長大,2014年大學畢業后從浙江回到雷山,開始了與茶為伴的人生。
“我們家很早就開始種茶,現在有600多畝茶園,還有一個茶葉加工廠?!庇圊r說,為了更好地與茶為生,讀大學時特意去學了茶藝。
進茶園、制茶青、售茶葉……回到家鄉的余鮮發現,自家茶葉銷量多年來一直“原地踏步”。市場營銷專業畢業的她,找到旅游公司、土特產店、酒店等洽談合作,最終與他們達成了合作協議,以“捆綁”銷售(如買酒送茶)、定制包裝等服務推廣自家茶葉。
作為國家二級茶藝技師的余鮮,還在離家不遠的西江千戶苗寨景區,開了一間別具特色的茶館,把雷山銀球茶做成伴手禮進行售賣,同時利用短視頻在社交平臺上推廣茶葉,讓家里的茶葉銷量上漲了20%,帶動上百名村民致富增收。
“回到家鄉后,也曾困惑和迷茫過?!庇圊r說,雖然互聯網很發達,但城市與鄉村之間,仍有著不可逾越的信息屏障和思維意識屏障。
不斷學習和接受新知識,是余鮮返鄉后一直保持的狀態。多年來,她一邊外出學習新的管理和營銷理念,一邊積極參與中國各項茶藝比賽,助力雷山銀球茶飄香中國。
2020年,余鮮獲得“中國先鋒新農人”稱號。在她看來,農村的廣闊天地大有可為,她想在生養自己的那片土地,書寫屬于自己的鄉村振興故事。
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各類返鄉入鄉創業創新人員達1010萬人,同比增長19%。他們多數是受過高等教育的“80后”“90后”,更習慣“跳出農業做農業”。
來自貴州德江的“80后”青年丁浪,大學畢業后曾在城市打拼多年,2015年回到家鄉發展電商,賣過蜂蜜、獼猴桃等農特產品,但銷量卻不太如人意。
一次偶然的機會,丁浪去到德江煥河村,這個四面青山環抱的古村落不僅風景優美,村里72歲的張金秀老人還擅長做各種鄉村美食,這讓丁浪萌生了拍美食短視頻,在社交平臺賣農村土特產的想法。
一個補光燈、一臺微單,丁浪鏡頭下的張奶奶在村里古井邊洗菜、在掛滿臘肉的灶臺下生火做飯,折耳根炒臘肉、啤酒鴨、板栗燉雞……一盤盤家常美味烹炒而出,400多條短視頻猶如一本流動的貴州菜譜,讓丁浪收獲一大批網友關注。
2019年10月,當地紫薯滯銷,為幫助農戶推銷紫薯,丁浪和張金秀老人一起拍攝了多條用紫薯做飯的視頻,短視頻在平臺上達到1000多萬次播放量,幫助農戶賣了2萬多斤紫薯。
“當地產的蕨根粉到現在賣了1萬多單,有場直播幫農戶賣掉8000多斤新鮮辣椒?!倍±苏f,2020年線上線下賣了200多萬元(人民幣)山貨,目前與當地5家農民合作社合作,銷售當地農特產品。
丁浪和返鄉青年組成的拍攝團隊不僅讓山貨走上城市餐桌,也讓大山深處的“空心村”變身“網紅村”。村里開起了小賣部和農家樂,2021年“十一”國慶節期間,有近萬名游客“打卡”煥河村。
在丁浪看來,鄉村的未來充滿機遇,農業創業正當時,為此他和團隊除了拍攝美食視頻外,還把德江大寨村第一書記的駐村生活記錄下來,讓外界了解鄉村發展現狀,吸引更多青年回歸鄉村。
近年來中國各地都出臺了不少政策和措施,吸引、鼓勵青年參與鄉村振興。吉林“金融海歸”黑土地上種水稻、武漢“00后”回鄉操控無人機播種收割……越來越多下得了田地、玩得轉新技術的“新農人”,利用各自特長奔跑在鄉村振興路上。(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