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9月的最后一個星期日是世界心臟日,而心臟是維持生命的重要器官,身體所有功能,都靠它來運作。但心臟又是容易“受傷”的器官,像冠心病等心臟疾病,每年都會奪走幾千萬人生命。
9月24日上午,“甬上名醫大講堂”欄目邀請到寧波市第一醫院心血管內科崔翰斌主任在線直播。專家圍繞冠心病問題,向觀眾朋友們科普了諸多相關知識。
近20年內死亡率升高3倍!
最年輕的心肌梗死患者僅僅25歲
冠心病是指冠狀動脈血管腔狹窄或阻塞,造成心肌缺血、缺氧或壞死而導致的心臟病,導致冠心病的原因有很多,高血脂、高血壓、糖尿病、吸煙、肥胖、遺傳都是重要因素。崔主任介紹,2002年我國冠心病發病率約7/1000,到了2018年已達到12/1000。此外,和發病率一同上升的還有冠心病死亡率。據統計,2002年我國城鄉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均低于40/100000,而到了2018年,我國城鄉居民冠心病死亡率均超過110/100000,近20年內死亡率上升了幾乎3倍。
崔主任表示,這種上升趨勢在寧波市第一醫院接診的冠心病患者中有兩大表現,第一,老年患者數量不斷增加;第二,冠心病在年輕人群中的發病率有明顯上升。崔主任介紹,在他接診的患者中,最年輕的心肌梗死病人甚至只有25歲,究其原因,可能和年輕人久坐辦公室,缺乏運動,生活節奏快壓力大,飲食油膩等生活方式有關。
冠狀動脈疾病三大階段,分別怎么治?
牙痛、肚子痛可能都是危險信號
崔主任介紹,冠狀動脈的疾病可以根據血管腔的阻塞程度分為三個階段。在早期,阻塞程度較輕微,一般在30%左右,幾乎沒有癥狀,患者往往難以察覺,但是冠狀動脈的病變依舊在悄悄發展,所以在此階段的患者要以自我防范管理為主。
當冠狀動脈的阻塞程度發展到50%甚至70%,可以認為是中度狹窄,一些病人會有疼痛表現,出現輕微心絞痛、胸部不適,建議患者在控制危險因素的同時,也要進行積極的藥物干預。
如果冠狀動脈狹窄程度超過70%,則進入第三階段,個別患者可能會出現100%血管閉塞,發生急性心肌梗塞,需要進行搶救。一旦發生心肌梗死,則需要進行溶栓治療,通過藥物來溶解血栓,或是進行支架治療或搭橋治療,對閉塞的血管實現再通。
另外,崔翰斌提醒,發生心肌梗塞,90%的患者會有胸痛的表現,但是仍有很大一部分的病人并不表現為典型疼痛。他們常感到胸口有壓迫感,猶如一塊手掌大小的石頭壓在胸口,實際上這也是一種心絞痛癥狀。如果疼痛時間超過20分鐘甚至30分鐘以上,就意味著血管的持續閉塞,極有可能出現心肌梗死。還有一些患者會有其他的疼痛表現,大約60%的患者在胸痛時會出汗,這也是一種需要引起注意的危險信號。有的患者會有惡心、嘔吐、肚子疼等胃腸道表現,有的患者會感到下巴疼或者牙疼,這些不典型的表現在患者前往醫院檢查時,很難聯想到心血管疾病,容易造成誤診。因此,崔主任提醒,患者在平日里一定要提高對疼痛癥狀的認識了解,也要加強自我管理。
減碳“地中海飲食”,一周3次運動
保護心血管,專家建議這樣做
亞健康的飲食習慣是導致冠心病的重要因素之一,崔主任介紹,在正常的飲食結構中,攝入脂肪熱量應不超過總熱量的30%,碳水化合物熱量大約在總熱量的60%。但在很多人的日常飲食中,碳水、脂肪的攝入量遠超標準,大大增加了冠心病風險。
在此,崔主任推薦了一種“地中海飲食”,“地中海飲食”是指參考地中海沿岸南歐各國以植物品類為主,包括全谷物類制品的飲食風格,餐桌上常見蔬菜水果、魚類、五谷雜糧、豆類和橄欖油?!暗刂泻o嬍场痹诘鞍踪|攝入上,優選魚肉,次選白肉,盡量少食用紅肉,乳品可多選擇低脂乳品;在脂肪攝入上,烹飪時建議用橄欖油、菜籽油等植物油取代動物油,另外,可以適當食用牛油果、堅果等含不飽和脂肪酸的健康脂肪食物,每日飲食中脂肪占膳食總能量約30%,不飽和脂肪酸占比不超過8%;主食可以選擇富含膳食纖維的全麥類、五谷雜糧類食物,減少精米白面的食用;提高蔬菜食用量,用新鮮水果取代飯后甜品;在食物的加工方式上注重天然從簡、粗加工?!暗刂泻o嬍场辈]有固定的食譜計劃,只是在飲食結構基本遵循以下特征:高不飽和脂肪、高膳食纖維、高維生素與礦物質、低飽和脂肪以及低糖。
除了飲食,加強運動也是大家普遍認為可以干預冠心病的方式之一。崔主任指出,并不是說運動量越多越好,尤其是對尚無癥狀表現的冠心病患者,在劇烈運動或運動量驟增的情況下,有的人可能會出現胸部不適、心絞痛。崔主任建議,可以根據個人身體情況,循序漸進地運動,保證每周有3次的運動頻率,每次持續30分鐘以上,運動的級別可以心率為判斷標準,大約在140次/分鐘左右。
寧波晚報記者 任詩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