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鄭州市的桐柏路,許多人的印象中總把它與“擁堵”“積水”“臟亂”聯系在一起。近年來,為了提升改造這條城市主干道,中原區下了不少功夫。今年5月20日,隨著桐柏路下穿隴海路隧道的正式通車,經過整治提質后的桐柏路以驚艷之姿逐漸呈現在市民面前。
據介紹,桐柏路是1957年鄭州市建設西區時修建的一條城市主干道,規劃分桐柏南路、桐柏北路,它由桐柏山脈而得名。當時在建設西區時,時任鄭州市市長的王均智同志提出了用河南乃至全國的名山大川作為街道名稱的意見,后來就按照南北為山,東西為河的原則對西區建設的道路進行命名,于是,南北走向的就有了桐柏路、嵩山路、伏牛路、秦嶺路、華山路等;東西走向的有伊河路、潁河路、汝河路、淮河路等路名。
一路串起2處游園公園16處小景觀
6月15日上午,記者來到桐柏路上,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建設路桐柏路口西南角的“西郊記憶”游園。由于鄭州的五大紡織廠位于建設路上,在這個游園中,隨處可見棉紡元素。園內布置著特征明顯的小品和景觀墻,特別是由紅磚砌成“1951西郊記憶”景觀墻,向游客講述著1951年是鄭州第一個國棉廠建成年份的歷史,使過往的行人和休憩的市民,強烈感受到腳下這方土地在時間長河中的變遷,回味鄭州西郊這片老國棉廠街區的生活余韻。“西郊記憶”游園運用簡潔的造景藝術,利用烏桕林營造出一個疏朗宜人的景觀空間,大大提升了周邊的文化底蘊。
在桐柏路中原路口、協作路口、伊河路口、淇河路口等處,分別建有特色小綠景。這些小綠景利用景觀、石碑、雕塑等不同的方式,體現著這條老街的文化元素。
在桐柏路上穿行,記者看到沿途皆風景。在長江路與桐柏路交叉口兩側的長江公園里,以“起伏地形、疏林島式、多彩群落”為特色園林風景,吸引了周邊大量居民在這里納涼散步。該公園利用造型黑松、叢生石榴、叢生樸樹、叢生五角楓、子彈頭桂花等特型樹種結合鄉土樹種進行五層群落的搭配。同時利用灌木曲線的立體種植,突出呈現藝術化、現代化的綠化景觀,以此打造著最美城市的微生態,大大提升了周邊市民城市生活的幸福感。
鄭州市中原區城鄉建設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桐柏路(長江西路——五龍口南路)段,全長8.1公里,經過提質改造后,道路紅線寬度為45至60米,是一條集多種配套功能于一體的生活性主干道。該條路上建有16處小型景觀節點,2處游園公園,是生態宜居、品質出行、多元活力的現代生活文化示范性街道。
打通多年堵點,一路通衢貫南北
記者驅車沿著桐柏路從五龍口南路由北向南,一路繁花似錦,郁郁蔥蔥,人車分流,井然有序。沿途的花草樹木和風景讓人心曠神怡。這條被納入河南省鄭州市“一環十橫十縱”的道路整治工程,在景觀綠化上“因地制宜、重視彩化”,以“三季有花、四季有綠”為目標,成為中原區在道路綜合整治中的成功案例。
桐柏路與建設路交叉口過去一下雨就積水,既是堵點又是積水點。家住附近國棉三廠家屬院的劉明強告訴記者,桐柏路經過道路提升整治后,該路口已經不再積水和擁堵,摘掉了“堵點”和“積水點”的帽子。
隴海路與桐柏路交叉口是多年的“堵點”,為了打通這一“堵點”,在市政道路改造中提前布局了桐柏路下穿隴海路隧道工程,由潁河路至汝河路段開挖地下隧道,穿越隴海路高架橋。該工程從2019年5月開工,歷經700多天的施工,于2021年5月20日正式通車。隨著該隧道的通車,桐柏路南北方向在隴海路口的瓶頸終于被徹底疏通。
改造后的桐柏路對道路的行車道重新進行劃分,路中增加中分帶或花箱護欄,人行道和非機動車道之間采用樹池或花箱隔離,并在交叉口完善了行人二次過街等設施。
據了解,桐柏路作為鄭州西區的一條主干道,經過整治提質后,進一步拉近了南北距離,實現了“快有西三環、便捷有桐柏路”的構想。此外,桐柏路沿途與市區的19條道路有交叉,市民在這條路上可以隨意切換出行路線,真正實現了一路通衢貫南北。
“市花”布景,緣石和阻車樁中透出老街文化
在桐柏路上,“市花”月季成了路中間隔離花壇的布景,在川流不息的道路上形成花團錦簇的植物景觀效果。沿途道路兩側高大的梧桐等樹木枝繁葉茂遮天蔽日,讓步行的市民在夏日也多了一份清涼。路中間的隔離花壇中,道路中分、側分綠化帶加入了山形石,切合桐柏山的概念。石材緣石和阻車樁上,都打上了“桐柏”二字的烙印。
為了達到整條道路的靚化統一效果,桐柏路兩邊的建筑立面多以白色、紅褐色為主要色彩,淺黃色、灰色為輔助色,通過色彩的搭配,體現活力元素。路兩邊的景觀綠化,也通過植物層次、顏色,與城市家具進行搭配,以打造生態宜居活力多元的城市生活空間。
在對桐柏路進行整治提質的同時,還對沿途的公廁進行了升級改造。優美的造型、智能化的內部設施,使每座公廁都變成了街頭一景。此外,新增加的11座廊架等,也讓行人隨時可以坐下休憩,納涼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