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不少城市都加大了公共衛生間的建設,一些地方還特別給女性設置更多廁位,引來點贊無數。然而,一些帶孩子出行的家長,還會面臨這樣的困境:帶孩子進入異性廁所不合適,讓孩子一個人上廁所又擔心風險,左右為難。“如何看待媽媽帶男童進女廁”這一話題還一度登上微博熱搜。
其實,需要如廁幫助的不只是男童,女童、殘障人士、高齡老人都面臨著類似的尷尬。因此,“第三衛生間”的建設越發受到關注。
“男童進女廁”的背后“
第三衛生間”不是小眾需求
近日,貴陽一位媽媽帶著3歲多的兒子如廁時,遭到一名20多歲的女生質疑和苛責。她覺得很委屈,發布了一條朋友圈感嘆:“這就是一個媽媽帶小朋友上廁所的困擾啊!”并由此引發了男童進女廁所合不合適的話題討論,“如何看待媽媽帶男童進女廁”登上了微博熱搜。
在這條話題中,許多人都表達了遇到這種現象時的經歷:網友“rebeccalone”發文稱,在火車站上廁所,一進去就是位女性帶孫子在女廁所不關門如廁,說她還不聽;網友“曾”發布的圖中,隨媽媽一起進入女廁的男孩僅比周圍成年人矮一頭,配文“原來真有親媽帶這么大的男孩子上女廁,費解”……
6月4日我們發出了關于該現象的調查問卷,僅25.22%受訪者表示從未見過媽媽帶男童進女廁的現象,其他受訪者則表示經??吹交蚺紶柨吹?。
市民程璐是一名90后未婚女性,她表示自己曾經多次在公共女廁看到“寶媽”帶男童進入。“對像我一樣還沒有當媽媽的女性來說,這種場景是非常困擾的。由于一個隔間空間太小,這些媽媽會開著隔間門幫助孩子上廁所。有一次我就站在那里排隊,眼睛都不知道往哪里看。”程璐表示,她認為進入異性衛生間不僅會造成周圍人群的尷尬,也不利于孩子的性別教育,“聽說現在幼兒園里的衛生間都被要求分男生和女生了,家長們卻還把孩子帶入異性公廁。”
在“媽媽帶男童進女廁”這個話題之外,還有不少觀點認為,不僅是男童,獨自跟隨父親外出的女孩、身體不便的殘疾人、高齡老人都有他人協助如廁的需求,而在生活中他們面臨的處境可能比小男孩更加尷尬。而解決這一難題的最有效方式,便是在公共空間建設“第三衛生間”。
在我們收回的調查問卷中,38.26%的受訪者認為在公共空間設置“第三衛生間”非常有必要,47.83%的受訪者表示無所謂,僅13.91%的受訪者認為沒有必要。解決異性家人如廁難題、方便特殊人群、健全公共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城市文明程度等,都是大家認為建設“第三衛生間”的意義所在。
“第三衛生間”有點少
51.3%受訪者認為并不常見
市民牛慶萍的兒子今年4歲,在兒子2歲半以前,她出門時會給兒子攜帶便攜尿壺,盡量讓兒子在車上如廁,這樣既能保護孩子的隱私,也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影響他人。但獨自一人帶兒子在商場游樂場等公共場所游玩時,還是難免遇到需要帶他進入女廁的情況。“一般在公共衛生間,我們會去找母嬰室或是殘疾人專用衛生間,但這類衛生間在公共區域并不是‘標配’,還有一些商場只會在指定樓層設置。”說起自己的經歷,牛慶萍表示會感到十分不好意思,只能速戰速決,“我沒有遇到過被阻止或被指責的情況,相信很多媽媽都能理解。”
網友“坐看云起”也反映了自己的難題。這位網友的母親今年82歲,是一位失能老人,每當帶老人去逛公園時如廁問題就讓他很頭疼,“我母親上廁所必須有人幫助,我進女廁所不合適,帶她進男廁所更不合適。所以每次我們都不敢多待,一個小時就得往家走。‘第三衛生間’太少了,很不方便。”
“第三衛生間”指的是在廁所中專門設置的、為行為障礙者或協助行動不能自理的親人(尤其是異性)使用的衛生間,它的設施包括安全抓手、兒童坐便器、洗手盆、嬰兒安全座椅、換尿布臺等。在大多受訪者看來,殘疾人衛生間、親子衛生間、母嬰室也被認為具有“第三衛生間”屬性。
近日,記者走訪了濟南市部分商場和公共空間,發現在許多新建商場中,母嬰室、殘疾人衛生間等均有設置,東部某商場內,這兩類空間同時存在,介于男廁和女廁中間,各類設施十分完善,完全可以滿足“第三衛生間”的功能。但在一些年代相對久遠的公共建筑中,大多數沒有單獨的母嬰室或殘疾人衛生間,有些女廁中設置了殘疾人專用隔間,但被作為清潔工具存放處。搜索“第三衛生間”可以發現,在千佛山腳下的公廁、濟南站內、山東大學中心校區等多處均有明確標志的“第三衛生間”存在。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51.3%的受訪者認為“第三衛生間”在生活中并不常見,39.13%的受訪者表示很常見,9.57%的受訪者表示沒有見過。被占用堆放雜物、設施不夠齊全、內部空間不足等,是大家認為目前具有“第三衛生間”屬性的公廁所存在的問題。
公眾概念并不清晰
要提升的不只是硬件
“第三衛生間”的概念源自國外,是一個城市人性化的體現。這些年來,也在國內逐漸推廣開來,特別是大城市和沿海發達地區。
2016年底,國家住建部新修訂的《城市公共廁所設計標準》要求,城市中的一類固定式公共廁所,二級及以上醫院的公共廁所,商業區、重要公共設施及重要交通客運設施區域的活動式公共廁所,均應設置“第三衛生間”;2016年12月,《關于加快推進“第三衛生間”(家庭衛生間)建設的通知》發出,要求全國5A級旅游景區都應配備“第三衛生間”。
但是不可回避的是,這么多年來,“第三衛生間”似乎仍停留在“新生事物”的尷尬位置。
“我覺得這一方面是因為‘第三衛生間’的數量和建設配比確實不高,我看新聞上說,即使是在上海,‘第三衛生間’配置比例還僅是14%。另一方面,大家對它的認知度不高,相關部門的宣傳力度不足。我曾經在上??吹?,即使旁邊就有‘第三衛生間’,依然有家長帶孩子上異性廁所。”市民杜洪剛認為,“第三衛生間”的建設并不僅在于硬件設施,還在于大家觀念的轉變,尤其是寶爸寶媽,要認識到“第三衛生間”對孩子性別教育的重要意義。
“國家鼓勵構建生育友好型社會,很多地方也出臺了生育醫療費用待遇,鼓勵用人單位發放嬰幼兒保教費、落實陪產假等,設置‘第三衛生間’、母嬰室,也是很重要的配套措施。”杜洪剛說。
另外,也有網友反映,雖然現在相關部門十分重視“第三衛生間”的打造,在一些無法新建衛生間的老建筑內也進行了改造,但有些改造十分敷衍,直接將小號的便池掛在了女廁所內的墻上,沒有解決根本問題,也忽視了殘疾人、老年人的需求。
是什么影響了“第三衛生間”建設的腳步?68.7%的受訪者認為目前公眾概念模糊、普及度較低,57.39%的受訪者認為相關部門對此不夠重視、宣傳力度不夠,55.65%的受訪者認為在老建筑內進行改造確實有難度。
街采
市民宋女士
其實我也是被“譴責”的那一類媽媽。在我兒子小的時候,我獨自帶他出門會把他帶進女衛生間,稍微大一點,我會拜托陌生男性帶他進男衛生間。作為媽媽也是很無奈的,因為帶小男孩進女衛生間,不論是對他還是對周圍的女性都有不好的影響,所以我非常支持“第三衛生間”的建設。
市民小熊
日常生活中見到過很多次媽媽把小男孩帶進女衛生間,雖然覺得有點尷尬,但我也可以理解,畢竟她們也沒有更好的選擇,總不能把孩子放在外面。我到現在還沒有見到過“第三衛生間”,希望這類設施能夠盡快建設,解決孩子、老人和殘疾人的難題。
市民趙女士
我家有兩個女兒,從來沒有碰到過類似困擾,但作為一名媽媽,我非常呼吁“第三衛生間”的建立,這對孩子的性別教育是很重要的,也可以培養獨立自主的能力。日常生活中我沒太見過“第三衛生間”,畢竟公共衛生間都還沒有百分之百普及,“第三衛生間”也需要一些時間。
市民李女士
我覺得建設“第三衛生間”是非常迫切的需要。大家對小孩子的包容性往往是比較強的,一兩歲的男孩進入女衛生間可能不會有人說什么,但對老年人就不一樣了,很難想象女兒把七八十歲的老父親帶進去,但這又是實際的需求。我們都有老的那一天,完善健全基礎設施,實際上也是為了自己今后的生活。
微觀點
守衛弱勢群體的權利
媒體評論員 楊朝清
根據實證研究,小朋友在3歲左右就有性別意識了。作為性別社會化的重要內容,幫助孩子們適應性別角色的進入、建構性別身份的認同、確立科學的性態度、促進性意識的發展是性教育的應有之義。性別社會化的滯后,既可能讓孩子產生性別認同障礙,也可能會給其他人帶來不便與干擾。
作為家長,讓幼童獨自去廁所難免產生安全焦慮;為了防范風險,他們寧可與陌生人發生糾紛沖突,也不愿意讓孩子一個人去廁所。很多時候,并非家長缺乏道德自律和文明自覺,而是“第三衛生間”等公共資源的缺失,讓他們無奈地做出“最不壞”的選擇。
不論是行動不便的殘疾人,還是需要父母守護的兒童,抑或其他人群,“第三衛生間”提供了一個包容、接納特殊需求的公共空間,守衛了弱勢群體的權利與尊嚴。
“第三衛生間”知曉率不高、覆蓋面有限也好,“第三衛生間”沒有物盡其用也罷,都生動地說明在便民、利民上還存在夾縫地帶和空白地帶,需要公共部門和市場機構進一步轉變服務觀念、更新價值排序、提振人文關懷。
如廁不僅關乎生理需求,也關乎精神層面的獲得感與幸福感。讓“第三衛生間”用得上、用得好,彰顯一個城市的文明程度。當最弱勢、最無助的人們都得到“溫柔相待”,城市才會更有體面和尊嚴。
家長育兒思維需要轉變
百度百家號 媛媽育兒日記
帶著小朋友去異性衛生間,會讓人感到反感嗎?
作為一個女性,我深知媽媽一個人帶孩子出來的窘境,如果是女孩還好,可以一起去女衛生間,如果是兒子,自己又不能跑到男衛生間里,只能帶著孩子去女衛生間,這確實是無奈之舉,但有很多家長卻表現得理所應當。
“怎樣看待媽媽帶男童進女廁”這個話題的起因就是如此。一位媽媽帶兒子上女廁所,此時又進來了一個小女孩和她的媽媽。女孩看見男孩,很疑惑地轉頭問媽媽:“為什么女衛生間里會有男孩兒?”媽媽耐心回答:“可能他的爸爸沒來,等他爸爸來了,就會去男廁所了。”
這段話傳入男孩的耳朵里,他沒有心情再上廁所,羞愧地走了出去。
男孩的媽媽卻在網上對這件事情用偏激的語言描述了一番:“今天女廁所進來個女孩兒,小胖急眼出了廁所,我只能用礦泉水瓶給孩子解燃眉之急,以后能不能別那么嘴欠。”
引得很多網友疑惑:“難道女孩兒走進的不是女廁所?為什么反而成了被罵的一方?”
這也從側面反映出有許多家長對性別教育的重視程度不夠高。所以除了要加緊“第三衛生間”的建設,家長們的思維也要轉變,重視未成年人隱私和性別教育。
大膽使用才能暴露需求
網友@花朵控
人們對“第三衛生間”的認知度不高,也在某種程度上降低了其普及度。很多人并不知道“第三衛生間”的存在,外出時不會主動尋找。甚至在旁邊就有“第三衛生間”時,有家長仍然帶著孩子上異性廁所。這種情況導致“第三衛生間”即使存在,使用率也不高。而無人使用的“第三衛生間”,自然得不到管理方的重視,很容易在不知不覺中就淪為儲物間或直接閉門謝客。
因此,推廣“第三衛生間”也需要雙向發力。“第三衛生間”是一個城市人性化的體現,為公共廁所配備“第三衛生間”,讓其成為商場、景區、車站等地的“標配”,能實實在在地解決困擾廣大家長的問題,也是大勢所趨。
同時,大家也要大膽地使用起“第三衛生間”來,外出時主動詢問、尋找“第三衛生間”,別讓已經建好的“第三衛生間”閑置,這樣,才能讓社會看到這一需求真正存在,進而提升有關方面建設“第三衛生間”的積極性。
記者手記
“第三衛生間”是種人文關懷
對很多女性來說,碰到媽媽帶小男孩去公共衛生間甚至浴室、試衣間,是一件很尷尬的事情,但同時我們心里也很清楚,在孩子走丟、被陌生人拐走和承受一些異樣眼光這幾個選項當中,厚著臉皮保護孩子的安全一定是作為媽媽最好的選擇。
但是一些這樣的消息也屢見不鮮:小男孩在女廁所彎腰窺探、男童在女試衣間挨個掀簾子……這讓公眾意識到,不能因為孩子小就放棄性別教育,這也許會帶來更嚴重的后果。
一位采訪對象說,其實這個社會對兒童的包容度已經很高了。的確,我們很難想象兒子帶老母親或女兒帶老父親進入異性衛生間的場景。老人、孩子、殘疾人這幾個使用“第三衛生間”的主要群體湊在一起,更加能說明“第三衛生間”并非小眾需求。
“第三衛生間”需要普及,已經成為大家的共識,這是對公共設施提升和城市文明程度的雙重考驗,更是一種人文關懷——也許小男孩不會感到害羞,那老人呢?
我們希望更多“第三衛生間”來到身邊,為了我們的上一代、下一代,也為了自己的將來。
(舜網-濟南日報 記者 曹雅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