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讓收益“看上去更穩”,其實仍有風險,不會成為主流產品。
去年銀行理財大跌的行情,令很多投資者記憶猶新,心懷忐忑。
為了減輕這種焦慮不安的情緒,今年以來工銀理財、平安理財、招銀理財、浦銀理財等多家銀行理財子公司先后推出同一類型的新品,部分宣傳為“穩如泰山”“無懼市場波動”。
【資料圖】
支點財經記者注意到,這些理財新品本質上是改變了對所投資產的估值方法,讓收益看上去更加平穩,從而優化持有體驗。新品有哪些特別之處?是否值得期待?
首批“混合估值理財產品”來了
近日,各家理財子公司密集發布新品。要看懂這些產品,先得了解兩個概念。一般來說,理財產品的估值方法有兩種:攤余成本法和市值法。
假設某理財產品投資了一只1年期的債券,到期后獲得利息收益365元,如果采用攤余成本法,將獲得的收益平攤到每一天,不管這期間債券市場怎么波動,只要未發生實質性信用風險,這筆投資每天都能賺到一塊錢。
與之相對,市值法則是按照產品所投資產的市場價來估值,產品凈值隨著當天的市場行情上漲或下跌。
資管新規實施以來,銀行理財機構不斷推進凈值化轉型,市值法估值產品逐漸成為主流,這也是我們對凈值波動感受明顯的重要原因。不過,經歷了2022年底的破凈潮之后,攤余成本法估值產品“重出江湖”。
早在去年12月22日,建信理財就發布了攤余成本法估值的封閉式產品。今年2月1日,工銀理財同時推出兩款固收類封閉式新品“核心優選168天”“鑫得利476天”,業績比較基準分別為3%-3.2%、3.3%-3.5%(年化),宣傳亮點包括攤余成本法估值,匹配中低風險客戶偏好,封閉式運作、到期自動兌付到賬。
1月19日,工銀理財率先推出混合估值法理財產品“恒睿睿益”,期限511天,業績比較基準4.15%-4.65%(年化)。顧名思義,混合估值法就是兩種估值方法相結合,即60%-80%固收資產以持有到期為目的,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將債券收益分攤到持有期的每一天;20%-40%資產部分以交易為目的,采用市值法估值,以增加獲取更多彈性收益的可能。
不過,工行武漢某網點客戶經理表示:“目前為止沒有賣過這個產品,但不管用什么估值方法,都是凈值型的,肯定跟市場行情緊密相關?!?/p>
幾乎同時,平安理財推出3款新品,超80%債券資產采用攤余成本法估值,招銀理財發售的“招睿穩泰封閉4號”也是同類型產品。招行武漢的一位客戶經理告訴支點財經記者:“招睿穩泰也是主投債券,大概10天左右更新一次凈值,只是會比其他投債券的理財產品稍微穩一點?!?/p>
首批發行的部分混合估值理財產品及基金(來源:招商證券研報)
“混合估值產品”不會成為主流
不僅銀行理財子公司,易方達基金、南方基金、招商基金等也在2月發售了首批混合估值法債券基金。招商證券研報指出,該類產品作為資管新規之后的新嘗試,既有現實意義,也有一定的實驗性。
南財理財通特邀專家卜振興對支點財經記者稱,混合估值法產品最大的優點在于能降低理財產品收益的波動,讓凈值表現得更加穩定;劣勢在于封閉期內資產不能進行交易(申購贖回),缺少了流動性。
雖然資管新規的出臺是攤余成本法向市值法切換的關鍵轉折點,但并未禁止采用攤余成本法,而是需要滿足一定條件,比如具有一定的封閉期,并且投資金融資產持有到期等。
卜振興表示,上述理財新品與資管新規不相違背,滿足監管要求。在債券市場劇烈調整的背景下,混合估值法產品更受投資者的青睞。
中央財經大學證券期貨研究所研究員楊海平持同樣觀點:混合估值理財產品順應了投資者對低波動產品的需求,但投資資產和策略相較于純市值法產品受到更多的約束。
事實上,理財產品的盈虧取決于底層資產的情況,而非采用哪種估值方法。攤余成本法產品只是讓收益“看上去更穩”,卻可能掩蓋資產的真實風險。
招商證券認為,混合估值類產品是否值得期待,還需觀察發行后的市場反應及監管態度的變化。
在楊海平看來,考慮到市場變化及理財投資者信心修復,以及監管部門對攤余成本法的嚴格限制,混合估值理財產品不會成為主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