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日前,綠色優質農產品產業聯盟和肉類加工產業科技創新聯盟加入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此舉意味著我國推動農業產學研融合發展的步伐加快。2022年,我國農業科技進步貢獻率達到62.4%,較2021年提高1.4個百分點,農業科技自立自強邁出堅實的一步。60家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逐步形成了農業科技資源共享“一盤棋”,集成解決問題“一體化”,農科教緊密結合“一條龍”的產學研發展新格局。
推進科技與產業融合事關農業強國根基。我國農業面臨的新形勢、新需求和新任務,要求將發展動力轉至科技創新,加快構建符合國情的現代農業科技創新體系,以農業技術上的整體突破促進農業發展方式轉變。然而,傳統條塊分割的科研體系、單兵作戰的科研組織方式和單項技術的突破與應用,難以適應現代農業科技多學科交叉融合的發展趨勢,無法滿足我國現代農業創新驅動發展的需求。2014年12月份,由原農業部主導、中國農業科學院牽頭組織農業科研機構、農業企業、涉農高校共同成立的國家農業科技創新聯盟,是當前優化農業科技創新資源配置、推動產學研深度融合、突出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的重要舉措。
創新聯盟作為農業科研組織方式的重要探索,在推動農業科技創新、支撐現代農業發展中的重大作用日益顯現。其構建的協同創新組織模式,初步明確了在農業科技創新活動中,科研院所聚焦基礎知識創新、高校圍繞科技創新人才培養、企業貫通技術創新各環節的主體功能。不過,在實踐中仍然存在一些問題。比如,產學研結合組織形式松散、合作過程缺乏利益和信用保障機制、技術創新成果商業化的渠道還不暢通等,亟需產學研之間建立長期、持續和穩定的合作關系。
要促進產學研之間在產業技術創新層面建立具有法律約束力的合作關系,解決信用和利益保障問題;通過圍繞產業技術創新鏈的合作關系的建立,打通技術創新成果大規模產業化應用的渠道,以實現科技與經濟緊密結合。
實踐證明,在發展條件成熟的情況下,“企—科”聯盟可通過市場機制重新整合科技資源,轉變為科技創新實體。應及時出臺配套政策,加快一體化新型農業科研組織培育,優化實質性聯盟,通過對優勢企業、大學、科研院所的有效組合,打造具有原創性和國際競爭力,并能夠引領國家農業產業技術創新的聯合開發體。(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詹 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