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的開局之年,也是我國能源轉型和結構調整的關鍵年。作為大型綜合能源公司,華電國際電力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華電國際”或“公司”)在保供、轉型、國企改革等方面不斷突破。公司全年發電量完成2,328.01億千瓦時,比上年同期增長7.52%;售熱量完成1.54億吉焦,同比增長4.82%;營業收入首次突破千億元(人民幣,下同)。憑借良好的業績,今年,華電國際再次獲得中國證券金紫荊獎“最佳上市公司”獎項。
優化布局 整合新能源資產
華電國際是我國常規能源頭部上市公司之一,主營業務是建設、經營、管理發電廠,其中包括火電廠和多個可再生能源電站項目。疫情之下,煤價高漲供需緊張、市場競爭日趨激烈、環保標準不斷提高。在國家“雙碳”政策背景下,能源企業低碳轉型以及向新能源領域拓展成為近年來的趨勢。
圍繞國家建設現代能源體系的目標,華電國際的新能源發展戰略進行調整。2021年,在新能源轉型方面,華電國際嘗試了新戰略,發展模式由控股轉換為參股,積極參與了華電集團的新能源整合,以參股方式投資了大股東旗下唯一的風光電業務整合平臺華電新能。通過整合優質新能源資產,華電新能資產規模及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作為華電新能第二大股東,華電國際充分享受到了華電新能業績的高速增長帶來的高額投資收益,成為帶動公司2022年前三季度業績“扭虧”的主要動力。廣發證券分析報告認為,華電新能源將為公司持續提供穩定利潤,帶動公司業績穩定上行。今年以來,公司股價創下6年來的新高。
精益化管理 提升企業治理水平
向新能源方向進行拓展是華電國際在新形勢下的嘗試,與此同時,華電國際一直都在優化公司管理流程,提升常規能源運作效能,以保障能源供應,穩定公司業績。
今年以來,華電國際積極拓展融資渠道,于1月6日成功發行2022年度第一期公司債券(能源保供),募集金額25億元。這一期債券是交易所市場全國首單能源保供公募公司債券,有利保障了燃煤采購的資金供應,展現了華電國際上市公司的社會責任擔當。
今年夏天,在湖北區域,華電國際所屬湖北分公司的13臺燃煤機組一直是全開狀態,并維持了高負荷運行。為保證電廠“口糧”,公司所屬燃料物流公司成立了工作小組奔赴廣州,圍繞電煤保供控價中心任務,持續深耕貿易長協煤資源,加大長協煤資源的落實和兌現力度,保證了電廠的燃煤供應。以實際行動保障了黨的二十大期間能源供應安全穩定貢獻力量。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