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文明發展的趨勢。2021年《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第十五會議上,我國正式宣布設立三江源、大熊貓、東北虎豹、海南熱帶雨林、武夷山等五大國家公園。
近日,首批國家公園設立一周年,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牽頭發布《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護林項目基線研究報告》(下簡稱《報告》)。在平安普惠融資擔保有限公司(下稱“平安普惠”)發起的“平安守護者行動-國家公園”項目支持下,該報告得到了北京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的專業指導,友成企業家扶貧基金會和北京商道縱橫信息科技有限責任公司也提供了技術支持。
《報告》系統性梳理了我國生態林改造的現狀、方法、成效及展望,并為平安守護者行動項目組和雅安管理分局合作開展的生態林改造項目提出具體指導意見、為中國首批國家公園生態林改造,提供了科學支撐。
響應國家戰略,提供金融業支持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平安方案”
國家公園的正式設立,以整體性、協調性的方式進一步加強我國生態環境保護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發展,為生態林保護與修復提供新契機。
2021年12月,“平安守護者行動-國家公園”正式啟動。項目由生態環境部宣傳教育中心指導,平安普惠與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琿春市局達成合作,以實際行動響應“社會資本加入國家公園建立與發展”等倡議,積極參與國家生物多樣性保護,讓碳中和成為企業與社會的共同責任,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發展。
此次發布的《報告》數據顯示:在全國第四次大熊貓調查涉及的 62 個縣中,僅有19 個縣大熊貓棲息地質量較好,其他區域棲息地質量有待提升。拓寬生態林融資渠道,完善森林抗炎建設等將有助于更好建設和管理生態林業。執行效果方面,本次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生態林改造項目,已完成300畝地面藤蔓植物的清理及雅安本地喬木苗圃建設。預計未來每年可提供本地喬木樹苗3萬株,實現300畝受損大熊貓棲息地修復。
輸出“金融+生態守護+碳中和”模式,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
新時代背景下,企業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協調統一,是企業面臨的重要課題。
為探索國家公園轄區及周邊地區生態守護與鄉村社區長期和諧發展模式,平安普惠創新輸出“鄉村振興+生態守護+碳中和”模式,積極促進綠色低碳發展與服務鄉村振興緊密結合,持續探索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成為金融業參與生態建設的ESG范本。
據悉,在21年“平安守護者行動-國家公園”項目啟動后,今年1月,首批專業巡護裝備送抵東北虎豹國家公園琿春市局;3月,第二批專業巡護裝備以及匹配公園需求的設備送抵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4月,生態林改造項目線上專家評審會召開;8月,鄉村振興領頭雁計劃第五期正式啟動;9月,“平安守護者行動-國家公園”項目自然教育能力線上建設培訓班落地;10月,《大熊貓國家公園雅安管理分局護林項目基線研究報告》正式發布。
項目啟動一年來,平安普惠積極行動,堅定履行企業社會責任,發揮其獨特的“金融+”公益模式優勢,已鏈接諸多企業、個人、基金會、國家公園、鄉村的共同參與,為國家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平安方案”。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生態文明是人類社會進步的重大成果。未來,平安普惠將在國家戰略指引下,與業界持續探索企業公益應如何與“碳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等命題結合的有效結合,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與自然形成命運發展共同體。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