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20年開始,席卷全世界的疫情已經深深地影響著我們這個時代的每一個人,后疫情時代,我們如何抓住機遇,于變局中開新局?這是一個非常嚴峻的問題。
當前,全球經濟持續下行、衰退。盡管我國經濟頂住了來自國際復雜局勢、疫情多點散發等多方面的壓力,實現了平穩較快發展,但仍然面臨較大挑戰,尤其是農業生產方面,相關農業生產資料和基礎設施應聲漲價,農產品消費爆發點難尋。企業如何尋求經濟增長?
一份數字農業榜單,一張涉農企業晴雨表。
數字農業作為一種新興的產業形態,具備市場需求潛力大、自然資源消耗低、滲透力強等優勢,因而近些年來備受資本市場青睞。除了傳統農業企業數字化轉型外,各大互聯網企業也紛紛投身農業行業,尋找第二經濟增長曲線。
日前,由中國科學院《互聯網周刊》、eNet研究院等權威機構聯合評選發布了“2022數字農業新基建服務平臺TOP50”榜單。在50多家涉農企業的科技服務、專業潛力和品牌影響力排名結果中,阿里云、拼多多、抖音摘得榜單前三名,另外,前十名中均來自農業電商、農業科技等細分賽道,比如華為、京東農場、極飛科技、托普云農、大豐收等企業紛紛入榜。
從近年數據對比來看,2018年是互聯網企業入局農業的高峰期。那年京東宣布自建農場,同年4月騰訊宣布用人工智能養鵝,隨后阿里在同年的云棲大會上發布農業ET大腦,一時間農業行業變得新興起來。
從人工智能到數字農業,僅僅一年之隔,2019年阿里成立數字農業事業部,宣稱通過構建的數字化新價值鏈路,打通農業產業的“研-產-供-銷-服”全鏈條,同期互聯網企業紛紛步入農業賽道,利用技術優勢發展數字農業。當然在這其中也有類似極飛科技、托普云農等從智能硬件起家,伴隨著中國互聯網的進程,探索構建數字農業生態,而且依托其專業的知識背景,在數字農業領域發展勢頭強勁。作為起家于農產品以及農資的電商平臺,拼多多、大豐收等企業依賴于科技創新推動社會經濟發展的新紅利期,持續加大科技投入,開啟數字化轉型。
聯哥發現,這些企業紛紛尋找全新“增長極”有3個原因,也凸顯出中國農業發展的重要趨勢。
01 貼近政策,穩固資本市場
農業作為民生之本,長期以來具有極強的政治屬性。有人說,貼近農業,就是貼近政府和國家政策。近年來,疫情、戰爭,國內外形勢的變化不止讓企業布局艱難,更讓資本市場忐忑不安。如此境況下,跟隨政策導向不失為一個好辦法,從國內來看,中央一號文件、數字經濟發展規劃不斷強調農業農村現代化,鄉村振興的前景讓人振奮,農業市場廣闊且平穩。
02借農業之力,意在政商關系
更多互聯網大廠們與農業巨頭開展合作,已不僅僅局限在農業項目,事實上,數字農業與數字城市、數字政府的建設所依賴的底層技術是有相通性的,技術上的無差別讓更多數字農業業務延展到數字政府領域。
更重要的是,從長期來看,數字農業與數字城市、數字政府將會逐漸打通,數據共通共享之后帶來的巨大商業價值,盡管科技巨頭手握技術能力,但論及地方政府的資源優勢,跟地方農頭企業合作是最優選擇。比如阿里和北大荒的合作,“數字龍江”工程,不但包含數字農業,還有企業上云和數字政府等方面的合作。
03數字產業化,企業轉型成必然
農業農村部信息中心主任王小兵調研時曾指出,農業的數據資源豐富,農民對數字技術的需求迫切,農業農村的數字經濟發展潛力巨大。面對市場巨浪,更多傳統涉農企業不得不面臨數字產業化挑戰,比如,托普云農從種子儀器起家,利用數字化技術來實現產業發展,成功轉型數字農業綜合服務商。而現在,托普云農正在進行產業數字化的蛻變,利用智能裝備、軟件平臺、大數據應用等手段,綜合提升農業產業效率和效益。
所謂第二增長曲線,簡單來說,所有行業都可能出現這樣的景象:一些企業正發展得好好的,而所處的行業可能隨時面臨消失,這就需要在“第一增長曲線”的“極限點”出現之前,尋找“第二增長曲線”的“破局點”。對于企業來說,“增長”是永恒的話題,而要保持“持續增長”,要么有持續的提價能力,要么必須跨過“第二增長曲線”這道坎。
為尋找“第二增長曲線”這些企業都做過哪些努力?
01重研發投入
2021年8月,拼多多宣布投入100億設立“百億農研”專項,并將二、三季度的利潤全部投入到該專項,其2021年財報顯示,全年研發費用達到89.926億元,同比增長30%。同年,阿里宣布推出助力鄉村振興的“熱土計劃”,14項具體措施中包括了阿里將投入專項資金加大智慧育種技術等在內的農業技術科研投入。從2018年到2021年上半年,極飛科技的研發投入金額分別為4884.82萬元、6947.43萬元、9735.84萬元和8130.71萬元,占營業收入比例分別是15.18%、19.49%、18.36%和17.35%。托普云農堅守科技創新是立身之本,近三年研發投入達9300萬,研發投入同比增長20-25%。
02堅持長期主義
阿里集團副總裁、數字農業事業部總經理李少華說,“阿里做農業沒有短期KPI,我們做好了打硬仗的準備。”這也側面說明農業行業體量巨大,發展數字農業難以一蹴而就。因此,騰訊堅持“攢零合整”,強化資源整合能力;京東堅持“面面俱圓”,執著于構建完善的供應鏈體系;托普云農堅持“協同共生”,打造一米寬百米深的專業優勢和系統集成的綜合優勢……面對發展變局,各大企業也在積極尋找應對之勢。
03提責任強品牌
做現代農業需要一種情懷。各大企業入局數字農業之初就提出過各自的社會責任。極飛科技“構建一個滿足人類未來 100 年發展需求的農業生態系統,讓全世界的人們都能獲得充足、豐富和安全的食物”;托普云農“用科技改變傳統農業,用服務締造美好生活”;阿里此前也提出“畝產一千美金”的口號,本質上就是要用數字技術來幫助農民增效增收。
堅守社會責任的同期,各大企業也在實現著利潤增值。2021年拼多多成交額(GMV)為24410億元,同比增長46%。一“支”一“收”間,拼多多成功實現了社會價值與企業價值的雙贏,不管是品牌形象以及品牌影響力都大幅提升。
農村穩方能天下安,農業興方能基礎牢,農民富方能國家盛。廣袤的鄉村大地上蘊藏著無數需求和增長動力,大道至簡,實干為要,數字農業是否是最佳“第二增長曲線”?且看賽道后半程。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