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則國內患有克拉伯病的半歲女嬰圓圓(化名)通過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于廣東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治療并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后,整體恢復良好并順利出院的消息,讓國內面臨同樣困難的家庭看到了家人重獲健康的希望。
據悉,圓圓被成功治愈的案例是國內第二宗成功案例,繼2014年9月在深圳第二人民醫院,亞洲首宗進行自體干細胞基因移植且成功的患者余潤潤治愈之后。
克拉伯病(也稱為球狀細胞腦白質營養不良或半乳糖神經酰胺脂質沉積癥)是一種罕見且通常致命的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代謝性疾病,患病原因則是位于14 號染色體(14q31)上的GALC基因突變,基因突變導致一種稱為半乳糖神經酰胺酶的酶缺乏,未能成功代謝脂質的積聚會對神經保護性髓鞘(使許多神經絕緣的覆蓋物)的生長產生不利影響,導致脫髓鞘和運動技能的嚴重進行性退化,髓磷脂的不完美生長和發育從而引發克拉伯病。
最常見的克拉伯病形式,稱為嬰兒型,通常在 1 歲之前開始。最初的體征和癥狀通常包括易怒、肌肉無力、喂養困難、沒有任何感染跡象的發燒發作、姿勢僵硬、精神和身體發育遲緩。隨著疾病的進展,肌肉繼續減弱,影響嬰兒移動、咀嚼、吞咽和呼吸的能力。受影響的嬰兒還會出現視力喪失和癲癇發作。
在疾病的第一階段易被醫生誤以為是腦癱的癥狀,如果沒有及時進行新生兒基因篩查的話,將錯過最佳治療時期。而圓圓父母出于對孩子健康的重視,讓圓圓身上的疾病得以被提前知曉,為治療克拉伯病贏得了寶貴的時間,截至目前為止,造血干細胞移植手術是克拉伯病唯一的治療手段。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針對圓圓的病情,治療團隊討論并結合國內外相關臨床治療案例資料后得出結論:圓圓只有在6個月內完成造血干細胞移植,才能防止神經系統被進一步損傷。
由于時間急迫,在骨髓庫配型成功和獲取新的造血干細胞也需要漫長時間周期,所以臍帶血造血干細胞成為了最佳獲取來源。值得慶幸的是,經過同廣東省臍血庫聯系后,圓圓與庫內的一份臍血配型成功!
3月24日,在廣東省臍血庫工作人員的護送下,肩負著救治使命的臍帶血準時抵達醫院,在經過水浴復蘇后,圓圓體內注入了臍帶血造血干細胞,最終重獲新生。圓圓的成功治愈離不開造血干細胞移植技術,更離不開與廣東省臍帶血庫內臍血的成功配型。
很多人會以為,“我的家人都很健康,沒有家族遺傳病史,罕見病離我很遠。”其實這是很常見的誤區。只要有生命的傳承,就有發生罕見病的可能,即使是健康的夫婦也有可能生下罕見病的孩子。
據了解,80%的罕見病是由于遺傳因素引起的,超過一半的罕見病會在出生時和兒童時期發病。而克拉伯病以常染色體隱性方式遺傳,這也是為什么圓圓父母身體健康而所結合生下的圓圓卻患病的原因——父母雙方分別攜帶隱形致病基因。
自1988年全球首例臍帶血造血干細胞移植成功治愈案例過去了34年之久,自那后,針對臍帶血的醫學研究也隨之深化,對它的應用場景也跟著不斷拓寬。
美國匹茲堡大學醫學中心匹茲堡兒童醫院在Blood Advances 雜志上發表了一項臨床試驗,研究人員通過注射臍帶血,安全有效地治療了44名出生時患有各種罕見病的兒童,包括鐮刀形紅細胞貧血癥、亨特綜合征、克拉貝病等。臨床試驗結果顯示,患者輸注臍帶血后并發癥相對較輕,且均未經歷嚴重的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
隨著醫療的發展,由國家認證并監管的臍血庫在全國多省拔地而起。
在國家衛生主管部門的規劃指導下,我國已有七家臍血庫:北京市臍血庫、上海市臍血庫、天津市臍血庫、四川省臍血庫、廣東省臍血庫、山東省臍血庫及浙江省臍血庫,通過驗收并獲得《血站執業許可證》,接受國家衛健委驗收審核批準執業。
7家臍血庫的存在也意味這將會為更多的新生兒贏得戰勝病魔的機會。上述案例中,來自陌生人捐贈的臍血,也為圓圓爭奪了寶貴的救治時機。
臍帶血應用技術的出現,為部分罕見病的治療提供了新的突破口。然而,還有更多的人在等待著“機會”,相關資料顯示,在中國14億的人口中,患有罕見病的人數大概有1,680萬人,而每一份臍帶血的留存,都會成為一份希望的寄托。
免責聲明:市場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此文僅供參考,不作買賣依據。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