賦在語言上有什么特點?
賦的特點:語句上以四、六字句為主,句式錯落有致并追求駢偶;語音上要求聲律諧協;文辭上講究藻飾和用典。內容上側重于寫景,借景抒情。排偶和藻飾是漢賦的一大特征。經歷長期的演變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的影響下,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
賦比興特點是什么?
賦、比、興是《詩經》主要的表現手法。關于賦、比、興的含義,歷來眾說紛紜,宋朝朱熹的解釋是比較有代表性的。朱熹曾云:“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興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也”。
(1)賦。實際上就是為了突出主題對象所作的描寫。通常是一系列排比句式,而且多用驕文,看上去非常絢麗奪目。比如《陌上?!罚?ldquo;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須。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
(2)比。即比喻,以彼物比此物,起著將情感擴大或者縮小的作用,又或者是以較為委婉的方式來表達不方便直接表達的感情。比如李白《蜀道難》中有“朝避猛虎,夕避長蛇。磨牙吮血,殺人如麻。”這是采用顧左右而言他的方式,以獸行來比擬人的作為,在略有夸張的同時,充分宣泄著詩入內心的憤懣。
(3)興。即聯想,觸景生情,因物起興。具體說來即先言他物以引起所詠之詞。從特征上講有直接起興、興中含比兩種情況;從使用上講,有篇頭起興和興起興結兩種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