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網消息:如果說發動機是汽車的心臟,那么缸體和缸蓋則是發動機的心臟,加工精度直接影響發動機性能,決定著一款新型發動機研發的成敗。今天(5月14日)的“奮斗者·正青春”系列,讓我們來認識一位用數控機床為發動機雕刻精品零件的“80后”技術能手楊永修。
對于一汽集團研發總院試制所加工中心高級技師楊永修而言,每天聽機床的聲音、摸產品的平滑度就能判斷出機床的運行狀態。練就這番高超技藝,楊永修說熱愛是最直接的源動力,他的汽車制造夢從兒時就開始了。
高考報志愿時,分數已過本科線的楊永修報考了長春汽車工業高等??茖W校。2010年入職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后,楊永修爭分奪秒地研究新系統語言、新操作技術和新編程軟件。白天,他邊看師傅操作邊抄代碼,下班回家繼續練習,在實踐中摸索經驗。
從普通銑工干起,楊永修勤于鉆研、勇于嘗試,下笨功夫突破核心工藝,一路成長為技術能手。發動機的缸體和缸蓋決定著發動機的性能,一個發動機缸體上有100多個孔,為保證缸體和缸蓋緊密結合,必須保證缸孔的精度在0.015毫米以內,相當于頭發絲的四分之一左右,此前用數控銑床進行精細化加工的核心參數一直是國外的機密。為突破這一核心技術,楊永修和團隊每天埋頭對著圖紙琢磨,在一堆代碼中反復修改嘗試,最終總結出了精密參數,在數控銑加工上實現了完全自主。在一次次跟新產品、新技術死磕的過程中,楊永修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讓徒弟們深受啟發。
2018年,楊永修作為青年高技能人才帶領數控班組團隊加入V型12缸發動機核心精密零部件的數控加工任務。這種發動機機型結構復雜,無論是產品的設計還是刀具的使用,國內沒有成型經驗可以借鑒,楊永修拿出鍥而不舍的勁頭又開始了新的技術攻關。
經過30多個晝夜的連續奮戰,楊永修和同事們將技術難題逐一破解,如期完成了任務。
創新永無止境。在工作崗位上,楊永修會在機床運行間隙抄寫程序代碼,研究更高效的指令編寫方法,熟悉各種編程軟件,以便及時掌握軟件不斷更新的功能,而今,在他的影響下,創新已經成為團隊的氣質。
近年來,楊永修參與并完成了發動機、變速箱等30多項國家級重點項目的加工任務,攻克了130多項技術難題,成為擁有18項國家專利的“發明大王”,節約和創造價值超過1200萬元。前不久,一汽以楊永修為帶頭人建立了勞模創新工作室,從項目攻關、技術創新、人才培養等方面,楊永修帶領工作室成員開展快速試制、集成制造等多項試制技術研究。
中國一汽研發總院試制所高級技師楊永修:我要學習這種前沿的技術,向智能制造轉變,更好地提高紅旗產品質量,為強大中國汽車工業作出自己更大更多的貢獻。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