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份以來,廣東已經進入“強對流多發季節”,雷陣雨、暴雨、“回南天”,多模式隨機播放,讓人“濕噠噠”。在這個神奇的季節,大家出行生活不便的同時,身體也出現嗜睡、疲倦、皮膚癢等不適癥狀。6日,南方醫科大學中醫藥學院副教授、主治醫師、全國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繼承人龐杰接受記者采訪,談談中醫里的“濕氣”指的是什么?如何有效“祛濕”?
龐杰介紹,嶺南地域氣候多濕熱。廣東地屬嶺南,由于嶺南所處的地理位置特殊,南臨海洋,北靠五嶺,春夏多淫雨,天熱地濕,屬熱帶亞熱帶氣候。宋代醫家陳昭遇在《太平圣惠方》中述及“夫嶺南土地卑濕,氣候不同,夏則炎毒郁蒸,冬則溫暖無雪,風濕之氣易于傷人”。道出了嶺南氣候多濕而季節長的特點。
濕是發病的常見特征。嶺南濕熱之氣交蒸,嶺南之人身處其間必多蘊濕的體質特點。另外,除去外濕因素,嶺南之人多喜食生冷凍物、魚蝦海鮮等滋膩生濕之品。多濕的地域環境必致脾胃虧虛,加之飲食習慣的雙重損傷,又惡性循環生成內濕。所以,嶺南之人的濕是內濕與外濕相結合共同致病。
中醫里的“濕氣”指的是什么?
龐杰表示,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就有風、寒、暑、濕、燥、火(熱)。濕本是自然界正常的氣候變化,從大暑、立秋、處暑到白露四個節氣為長夏,其時氣候主濕。正常的濕是萬物生長的條件,這時候對于人體無害。
當氣候變化異常,或我們的血肉之軀不能很好調適的時候,濕就變成了致病因素,是導致疾病發生的病邪,即“濕邪”。中醫學中,凡致病具有重濁、黏滯、趨下等特性的致病邪氣稱為“濕邪”。
如何有效“祛濕”?
龐杰認為,“濕邪”生成有外因和內因,中醫“祛濕”自然也當因時、因地、因人制宜。她主要介紹了兩種方法供大家參考。
第一種方法是生活起居調適。大家要養成飲食有節律的良好習慣,盡量少食生冷食物,保護好脾胃;避免長時間處于潮濕的環境當中,如盡量避免久居低洼潮濕的地方;回南天時可以利用空調除濕功能改變潮濕環境;動起來,通過適當的運動促進汗液排出,也有助于祛濕。
第二種方法是食療祛濕。大家可以選取藥性相對平和、藥食兩用的中藥開展一些日常祛濕,如:以芳香甘甜的廣藿香、佩蘭、扁豆花、燈芯草、陳皮等泡水代茶飲;或以白扁豆、赤小豆、芡實、薏苡仁等煮粥、煲湯。
中醫祛濕當因人而異,體質特點不同,濕邪侵襲人體的深淺輕重不同,祛濕方法也有所差異。因此,如果通過生活起居及食療等方法“祛濕”效果不佳者,仍需請專業中醫加以調治。
網上賣的“祛濕茶”、“消水丸”等是否有用?
龐杰不建議盲目在網上購買“祛濕茶”“消水丸”等,如果使用不當,往往不能發揮祛濕效果,還對身體造成傷害。(完)
標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