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時空的和平守望者)“95后”和平衛士:用網絡打破時空局限訴歷史真相尋和平路徑
編者按:侵華日軍在1937年制造的南京大屠殺慘案,是人類歷史上的黑暗一頁。84年過去了,歷史真相不會被時間掩蓋,人類對和平的信念與堅守就像穿越時空的火種,跨越地域,代代傳承。不論身處世界何處,不論年齡幾何,他們把傳遞和平火種的信念轉為行動,將對堅守和平的祈盼化成守望,他們是穿越時空的和平守望者。
中新網南京12月8日電(記者朱曉穎)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臨近。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國際和平宣傳部工作人員趙美娜進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階段:新冠肺炎疫情讓不少國際人士無法到南京親臨公祭儀式現場,趙美娜和小伙伴們正落實“云上”燭光祭活動細節,讓世界各地的網友能在線上點亮紅燭、悼念逝者、祈愿和平。
2021年12月13日是第八個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國家公祭日。12月13日以國家名義舉行公祭活動,是為悼念南京大屠殺死難者和所有在日本帝國主義侵華戰爭期間慘遭日本侵略者殺戮的死難者。
在趙美娜看來,每年在南京舉行的公祭儀式很短暫,但傳播和平理念并無國界,構建和平環境亦需久久為功。
“作為一個‘網蟲’,這方面我有最大的優勢:利用網絡打破時間、地域局限,向人們講述歷史真相,尋求和平路徑?!彼f。
“95后”的趙美娜是黑龍江人,大學時就讀于東北財經大學新聞學專業。大學時代她曾到南京旅游,對南京大屠殺歷史有所了解。畢業后,在2020年因機緣巧合,她考入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工作。
一年多來,她和小伙伴們策劃制作了《紫色追憶清明祭百年銘記英雄魂》短視頻,設計了“折紙紫金草”“緬懷英烈”清明祭網絡海報,組織了“感恩·南京安全區國際和平徒步”線上“打卡”等活動。
網友的高參與度,讓趙美娜感到她們的工作干起來有勁頭,付出有價值。
比如,《紫色追憶清明祭百年銘記英雄魂》短視頻在網絡上引發共鳴,閱讀觀看量超過1.7億次,單條微博閱讀量超過4500萬次。再如,“感恩·南京安全區國際和平徒步”活動打破了地域限制,數萬名網友通過健步走、跑步、騎行“打卡”12.13公里的方式,獲得了“和平使者”的虛擬獎章。
當“凝固”的歷史遇上“動態”的運動,碰撞出了火花。趙美娜記得,和平徒步活動中有一位網名為“鬼斧神工”的跑者,其利用GPS設計軌跡圖案,創作出串聯起拉貝、魏特琳、張純如等國際友人故事的軌跡跑作品。
在紀念館的日常,漸漸讓趙美娜對“和平”一詞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紀念館官方微博賬號有個欄目叫“#小編探館#”。今年“十一”期間,趙美娜作為值班“小編”常態巡館。當她走到遇難者名單墻(又稱“哭墻”)時,發現一對老夫妻在“哭墻”上尋找著什么。她走上前詢問得知,這位年過八旬的鄭爺爺找的是他的父親——南京大屠殺死難者“鄭希賢”的名字。因為年歲已高,鄭爺爺忘記了名字的具體位置?!澳翘焯柡艽?,我們一起瞇著眼,找了半個小時才找到,老爺爺非常激動。我幫他們和父親的名字合影、一起三鞠躬?!?/p>
趙美娜告訴記者,那次經歷之后,她好幾天失眠,不由想到:如果沒有戰爭,如果他的父親還健在,一定不會錯過兒子上學、工作、娶妻生子的成長歷程和幸福時刻?!斑@名單墻上有千千萬萬個名字,哪個名字背后不是承載著一段讓人痛徹心扉的往事呢?”
趙美娜決心做一個和平的衛士?!斑@世界并不太平,和平不是隨口說說的抽象概念,更要去認同、去相信、去熱愛、去守衛。偏見和歧視、仇恨和戰爭,只會帶來災難和痛苦。相互尊重、平等相處、和平發展、共同繁榮,才是人間正道。正因如此,和平理念的傳播更需要全世界公眾的一同參與,世界的和平更需要世界人民來共同捍衛?!?/p>
有了網絡這臺國際“播種機”,趙美娜認為自己今后的工作有了方向。
她說,有人類的銘記和參與,歷史就是活著的。她會把歷史更客觀生動地還原,把和平更具象地表達,讓世界各地網友通過網絡能看到、參與其中,讓人人成為和平使者,把這“和平之種”播撒到全世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