橙友拍到夜鷺吞食鯽魚全過程
這段時間,很多人都趁著好天氣到戶外游玩。在西湖景區,不僅游客,湖里的鳥兒也悠閑自在,很多橙友在杭友圈曬圖,綠頭鴨、白鷺、鴛鴦紛紛趁著好天氣出來玩耍,堪稱最佳觀鳥季。
而且,這些水鳥的伙食好得不行,天天野生魚鮮,吃得肚皮圓滾滾,有一種提前過年的滿足感。前幾天,就有攝影愛好者拍到鸕鶿在西湖里捕食紅鯉魚、包頭魚的畫面。昨天,橙友“西湖原住民”在杭友圈發帖,“真有口福!西湖大鯽魚被吃全記錄。肥美的野生大鯽魚,況且還是西湖里的,好多人想想都挺美的,卻被咱鷺鳥搶先一步?!贝蠹叶急凰淌出a魚的畫面驚住了,“囫圇吞魚”“整條吞,味道應該很鮮美”“吃得真爽啊”……
這次飽餐的不是鸕鶿,而是夜鷺。不知道大家注意過沒有,無論是鸕鶿還是夜鷺,似乎對魚的吃法都不大講究,都是簡單粗暴,直接三兩下整條生吞。問題來了,它們不會噎住嗎?
鳥類的小嘴巴到底能有多大的彈性?號稱能吞象的蛇,看了是不是也會自卑?我們請教了鳥類專家,得到的答案是:鸕鶿嘴的結構確實很特殊。它不僅是嘴巴大,在鸕鶿嘴里面有一個巨大的喉囊,這個喉囊是可以自由收縮的。所以當鸕鶿捕到魚以后,就會把魚藏在嘴巴里面。鸕鶿不需要把魚吞到胃里面就可以將其消化。
鸕鶿、夜鷺都有獨特的喉囊
鸕鶿能夠吞下大魚就是因為它這個獨特的構造,它并不需要通過喉管、腸子,再進入胃部,直接放在喉囊里面就可以消化。一般鳥類的喉嚨沒有這么粗,只能慢慢一點點啄著吃。所以鸕鶿有個霸氣的外號,叫魚鷹。
因為它善于捕魚,并且具有喉囊的特點,也就使得它被人們馴化為一種可以捕魚的鳥類,它雖然是生活在海邊,但是并不屬于海鳥。
它的消化系統是比較獨特的,在很多的鳥類身上是見不到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善于利用鸕鶿捕魚,為了避免它將魚給吞進肚子里一般會選擇在它的脖子上戴上一個脖套。
很多人可能還記得,我們的教材里曾有一篇《鸕鶿》的課文,講的是漁夫馴養鸕鶿捕魚的過程——
漁人忽然站起來,拿竹篙向船舷一抹,鸕鶿就都撲著翅膀鉆進水里去了。湖面立刻失去了平靜,蕩起一圈圈粼粼的波紋,無數浪花在夕陽的柔光中跳躍。
不多一會兒,就有鸕鶿鉆出水面,撲著翅膀跳上漁船,喉囊鼓鼓的。漁人一把抓住它的脖子,把吞進喉囊的魚擠了出來,又把它甩進水里。
另一位鳥界的“大嘴”是夜鷺。夜鷺屬于鵜形目,同樣擁有特別的喉囊結構,它們會憑借著優秀的夜視能力,時刻關注著水中動靜,一旦有魚兒冒頭便迅速出擊。除了生吞魚類,夜鷺有時候還會吃蛙、蜥蜴、蝦蟹、泥鰍等,甚至連小鴛鴦也能被整只吞下。
“嘴大吃四方”的,還有鵜鶘,它整個下嘴的皮囊,也稱為喉囊??梢陨炜s,用來兜捕和暫時貯存魚類等食物,也靠它散發體溫。
標簽: 鳥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