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上午,第十七期“甬上名醫大講堂”欄目第三次邀請了寧波大學醫學院附屬醫院院長、皮膚科專家許素玲教授在線直播。許教授就近期門診中遇到的皮膚惡性腫瘤類型、哪些是危險的痣、哪些人群要特別注意等問題,向大家科普了諸多相關知識。
每月接診約20例皮膚癌,惡性黑色素瘤總有二三例
許教授介紹,自從今年5月第一季“別忽視身上的痣”開播之后,許多患者來到醫院做皮膚鏡檢查,幾乎每個月都能發現約20例皮膚癌患者,其中,惡性黑色素瘤也被發現了不少。截至目前,寧大附院已在今年大半年內收治了17例惡黑患者。
在如此多惡性黑色素瘤患者中,有幾例令許教授印象深刻:一名30歲的孕婦在懷孕5個月時,發現左肩上的痣隨著孕期逐漸變大,局部切除后未再進一步檢查處理,一年后復發,轉移至全身,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后續治療已經相當困難;一名37歲男子發現左大腿根部有一個雞蛋大小的淋巴結,穿刺確診為惡性黑色素瘤的淋巴結轉移,仔細檢查后發現,元兇是其左側大腿后部伴隨他多年的一枚小黑痣,已經惡變為惡性黑色素瘤。
許教授介紹,到醫院就診的患者,大到90多歲老人,小到剛出生的嬰兒,有的患者甚至身上同時存在兩三個皮膚癌,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患者沒能及早關注到身上痣或皮膚的變化并及時接受專業醫師的檢查。
痣為何會惡變?警惕這6種危險因素
痣,是由來源于黑色素細胞的痣細胞增生而成,長期受到危險因素影響,黑色素細胞可能不受控制地生長,出現癌前病變并形成黑色素瘤。
許教授介紹,有6種危險因素目前被認為是導致痣惡變的主要原因:
第一種,紫外線過度照射,這是黑色素瘤最突出的風險因素,可以增加患黑色素瘤的幾率。因此外出時需做好防曬措施,上午10點到下午4點之間盡量避免日曬。
第二種,多痣或有家族病史。統計表明,身體上超過50個痣的人患黑色素瘤的風險增加,另外若家庭成員有黑色素瘤患病史,痣惡化的概率也會上升。
第三種,淺膚色。據調查,白種人患黑色素瘤的風險是黑種人的30倍,淺膚色,包括具有金黃色等淺色頭發特征,是黑色素瘤的風險因素之一。
第四種,對色素痣的不恰當處理。比如鹽腌,切割,針挑,反復刮、擠、摳痣,點痣等,均有可能使其惡變。寧大附院今年收治了4例色素痣因激光、冷凍后復發并惡變的患者,最小的惡變痣僅3毫米。據統計,色素痣因激光、冷凍后復發的惡變率為1%-2%。手術切除是治療色素痣的最安全措施,要盡量避免用激光、冷凍點痣,更不能到沒有醫療資質的美容院做化學除痣!
第五種,環境污染或不良生活習慣,有害化學物質污染環境,吸煙、高脂高糖、肥胖、久坐不動等,都可能刺激惡性黑色素細胞生長。
第六種,帕金森病。研究表明,帕金森病人患黑色素瘤風險增加3.8倍。原因未明。
另外,許教授還介紹,年齡越大的患者越容易被黑色素瘤“偏愛”。我國黑色素瘤發病率從25歲開始緩慢上升,死亡率從35歲開始上升,而從50歲開始,發病率和死亡率都加速上升。
發現這8種情況的痣,一定要盡早祛除
有數據顯示,惡性黑色素瘤的發病率僅占皮膚惡性腫瘤的5%左右,卻構成皮膚癌死亡率的75%。而60%的黑色素瘤源于色素痣的癌變。
許教授介紹,為了避免痣演化為惡性黑色素瘤,以下8種痣應盡早祛除:
一是手掌腳底、肢端及頭面部的痣;
二是黏膜的痣,即唇部、口腔黏膜、眼結膜、肛周、陰道、包皮內側的黑痣;
三是長在內衣穿戴處或腰部的痣;
四是指甲下面的甲母痣及甲溝的痣。
以上位置的痣易受到長期摩擦刺激,有更高的惡變幾率。
五是出現不典型變化的痣,如顏色過黑、色素不均或雜色、邊緣不規則、界線不明、不對稱、有痛、癢及出血、潰爛等;
六是單一的痣突然快速變化,如果是全身的痣因為懷孕等性激素的變化而同時變化,就不必太擔心,但如果是單一的痣突然快速發生變化,需要特別引起注意;
七是長在骶尾部、頭皮等表面有結節的藍痣;
八是先天高危險的痣:1%的新生兒一出生就帶有痣,又名先天性痣,其惡變概率為1%-12%。尤其是直徑大于自己五個手掌大的先天性巨痣,12歲后惡變率為30%,所以應該在12歲前切除,等到孩子到了青春期,痣的惡變幾率會大幅上升。
另外,許教授介紹,99%的痣為后天獲得,大部分是安全的,但對40歲以后新長出的痣要高度重視其變化,以防惡變。發現長在唇部、口腔黏膜、掌跖及末端、肛周外生殖器的黑斑和黑痣,要進一步檢查胃腸道息肉可能。息肉有一定的癌變傾向,癌變率約為5.4%,為正常人群的18-20倍。
寧波晚報記者任詩妤文/攝
標簽: 黑色素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