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死亡率最高的婦科腫瘤——70%確診時是晚期!70%兩三年后復發!70%五年內會死亡!
“我母親卵巢癌去世,姐姐被查出卵巢癌晚期,我會不會也是……”前段時間,37歲的陳女士心急火燎地趕到浙江省人民醫院婦科壽華鋒副主任(主持工作)診室。
“有可能遺傳,你是卵巢癌的高危人群?!眽廴A鋒建議陳女士做一下基因突變檢查,看看是否有家族遺傳性突變,再考慮下一步預防治療方案。
當天,陳女士抽了5ml靜脈血,做了二代基因測序。忐忑不安地等待了兩周后,結果顯示BRCA1基因檢測為突變型,結合她的腫瘤家族史,醫生告知陳女士,她有很高的風險罹患卵巢癌!
“我該怎么辦,孩子們怎么辦,我有家族遺傳性,難道我也要像姐姐和母親那樣……”陳女士崩潰痛哭。
70%確診時是晚期!70%兩三年后復發!70%五年內會死亡!
陳女士的焦慮和崩潰并不夸張,因為卵巢癌被認為是女性“最狠的殺手”:70%的卵巢癌患者確診時都是晚期,70%的患者在術后兩到三年會出現復發,更有近70%的患者會在五年內死亡!
卵巢癌之所以兇險,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隱匿度高,早期癥狀不明顯,在盆腔檢查中難以發現,連B超也看不出來;二是卵巢癌惡性程度很高,一旦開始癌變,腫瘤細胞會呈指數型增長。
壽華鋒介紹,最近剛接診了一位卵巢癌晚期病人,患者說自己兩個月前檢查還是好好的,沒想到兩個月后就查出了卵巢癌晚期,而且有大量胸腹水,腫瘤細胞已經在體內“瘋長” 。
卵巢癌的主要致病因素包括遺傳、高激素水平、生活環境、輻射、接觸化學致癌物質等。目前,在中國卵巢癌每年約有5萬例新發病例、2.5萬例死亡病例。大部分卵巢癌是散發性的,遺傳性卵巢癌約占所有卵巢癌患者的25%左右。研究顯示,普通人群卵巢癌的發病率為1%-2%,攜帶BRCA1和BRCA2基因突變的遺傳性卵巢癌家族中的后代,會有39%-63%的幾率罹患卵巢癌。而BRCA2的發病幾率是16%-27%。
即使在醫療發達的歐美國家,目前對于卵巢癌的早期篩查也沒有特別好的辦法。因此,實行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手術,能夠有效降低BRCA突變攜帶者卵巢癌的發病率。
如有攜帶BRCA1突變基因
可考慮預防性輸卵管-卵巢切除
面對瀕臨崩潰的陳女士,壽華鋒耐心安撫她,并親自為陳女士行腹腔鏡手術。手術中,他仔細探查陳女士上腹部、腸管表面、網膜、闌尾及盆腔臟器,對可疑異常的腹腔內病灶進行活檢,并完整切除了輸卵管-卵巢,包括所有的輸卵管組織直至宮角處,包裹輸卵管-卵巢的所有腹膜組織等。整臺微創手術持續了一個小時。
標本取出后,病理科茹國慶醫生團隊按照分段式全輸卵管及傘端剖切檢查(SEE-FIM)方法對卵巢及輸卵管進行取材并行特定的免疫組化抗體標記,以明確病理診斷是否存在早期惡性病變。
值得慶幸的是,陳女士的最終病理沒發現早期或者隱匿性的卵巢腫瘤性病變。術后,陳女士恢復良好,僅3天就順利出院。針對卵巢切除帶來的副作用,壽華鋒團隊給她進行了個體化的激素替代治療。目前陳女士感覺良好。
雖然險惡但大都可手術治療
有卵巢癌患者至今活了八年
“當然,大家看到這3個70%,也不要被嚇到,相比于其它惡性腫瘤到了晚期只能保守治療,卵巢癌晚期大都還是可以做手術,能夠做到兩三年后再復發已經不易,畢竟像胰腺癌、膽囊癌等‘癌王’可能生存時間比這個還短?!?/p>
壽華鋒坦言,隨著目前手術水平和藥物研發的迅速發展,卵巢癌的五年生存率正在有所提高,現在可能還只有30%到40%,但預計今后或能達到60%。
“卵巢癌的腫瘤性質決定了手術的可操作性,臨床上百分之七八十的卵巢癌都可以通過手術切除干凈?!?/p>
另外,卵巢癌對化療比較敏感,現在針對BRCA1基因突變的靶向藥也在變便宜,這些都有利于患者后續治療,提高預后。
壽華鋒2003年剛參加工作時,很多卵巢癌患者一經確診就放棄了治療,而現在,他接診過的患者中,生存時間最長的已經有八年。2013年,一位40多歲的BRAC1突變卵巢癌患者找到了壽華鋒,絕望地說自己只剩下兩個月生命了,請求壽醫生能不能讓她再多活幾個月,再看看女兒。八年來,她總共開了2次刀,累計做了14次化療,并且這兩年堅持口服靶向藥。至今,患者狀態依然不錯,還經營著農家樂,與家人的日子其樂融融。
高危人群更需定期檢查
平時密切觀察身體變化
壽華鋒表示,具有卵巢腫瘤或惡性腫瘤家族遺傳史的女性,是卵巢癌高危人群。50歲以上的女性、未生育或者不孕且有子宮內膜異位癥病史的女性、單獨服用雌激素藥物超過10年的女性、乳腺癌易感基因發生突變的女性等,也都是卵巢癌高危人群。這些人群,除了定期B超檢查,還需進行腫瘤標志物HE4和CA125聯合檢測,更早鑒別I/II期卵巢癌。
雖說卵巢腫瘤早期不容易發現,但是女性朋友可以細心觀察自己身體的變化,如遇到腹部隆起、腰圍變粗、月經紊亂、絕經后陰道不規則出血、不明原因消瘦、下肢及外陰部水腫等情況,請務必警惕,及早到醫院婦科就診,排除卵巢癌可能。(來源:都市快報 作者:記者 張煜鋅 通訊員 陳曉華 蔣一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