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廳是可回收物智能回收設備,紙張、塑料、織物、金屬經稱重后,折算成積分;后屋是廚余垃圾處理設備,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經過高溫發酵,直接變成有機肥。
21日,我市首批20個環保驛站在襄州區投入使用。襄州區環保驛站建設運營經驗已在全市推廣。
自動稱重折算積分
21日上午,襄州區中亞社區玉龍灣水岸新城小區,居民宋桂英拎著整理好的廢紙盒來到環保驛站,熟練地在操作屏幕上輸入手機號碼、選擇垃圾種類,回收紙張的垃圾桶艙門打開,她將垃圾投放在里面,由垃圾桶自動完成稱重,整個回收過程不到1分鐘。
看著顯示屏上垃圾回收產生的積分,宋桂英高興地說:“這個環保驛站真是太方便了,以前家里的廢紙盒,扔了舍不得,攢著占地方,現在有一點賣一點,既能換點錢,家里也干凈了。”
環保驛站是一個占地面積約35㎡的玻璃房,上綠下藍的顏色搭配讓它看起來非常顯眼。驛站正面的外墻上,鑲嵌著智能可回收物回收柜?;厥展裣掳氩糠质?個分類垃圾桶,分別回收有害垃圾、紙張、塑料、織物、金屬?;厥展裆习氩糠质遣僮髦改?、電子宣傳屏和垃圾回收價格表。
襄州區城管局工作人員顏姣介紹,居民通過手機注冊后即可使用,回收柜會對居民投放的垃圾自動稱重并折算成積分,居民可直接在手機上按100積分1元提現。
廚余垃圾變有機肥
穿過前廳,后屋是廚余垃圾處理區域。
在襄州區政府家屬院環保驛站,督導員陳華梅正將居民送來的菜葉、果皮等廚余垃圾放進設備,她在控制面板上進行簡單操作后,設備開始自動運行。設備旁邊的桶里裝著一些咖啡色的粉末,這就是廚余垃圾經處理后產出的有機肥。
設備運行期間,記者未聞到垃圾產生的異味。陳華梅介紹,果皮、菜葉等廚余垃圾經過設備的高溫發酵、光解、除臭等工序后轉化成有機肥,整個流程只會產生水蒸氣和二氧化碳,不會產生污水、廢氣。
在環保驛站旁的花盆里,潔白的茉莉花馨香綻放,碩大的辣椒掛滿枝頭,這都是陳華梅用處理廚余垃圾產生的有機肥種植的。
陳華梅介紹,襄州區政府家屬院環保驛站一天可消化200公斤廚余垃圾,每100公斤廚余垃圾產出5公斤有機肥,其余95公斤都化成水和二氧化碳蒸發。
小區許多居民得知廚余垃圾可以生產有機肥后,以前混裝的垃圾都分開了,把廚余垃圾送過來換有機肥回家種花。“很多人提前給我打電話,讓我把有機肥留著,都得搶呢!”陳華梅笑著說。
全市推廣襄州經驗
目前,襄州區20個環保驛站已全部投入使用,居民垃圾分類參與度越來也高。
襄州區育紅社區居委會委員朱竹介紹,剛開始在小區內建環保驛站,許多居民不太支持,擔心驛站會產生異味影響生活環境。驛站投入運行后,居民的顧慮隨之打消。垃圾在環保驛站可換積分和有機肥,提高了居民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
市城管執法委環衛科科長閔開學介紹,襄陽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正有序推進,公共機構、黨政機關已實現垃圾分類收集設施全覆蓋,80%以上的小區配備了垃圾分類設施,襄州區環保驛站建設運營經驗已在全市推廣。
根據今年環衛工作重點計劃,到年底,市區將建成家庭廚余垃圾集中處理設施5個,在實行生活垃圾分類投放的小區實現家庭廚余垃圾單獨收運和處理;在中心城區創建生活垃圾分類示范社區20個,基本建成可回收物回收利用體系和有害垃圾處理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