脖子痛、肩痛、背痛、腰痛……隨著現代生活方式、行為的改變,越來越多人出現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脊柱側彎畸形、老年性骨質疏松伴脊椎骨折等脊柱相關疾病。統計數據顯示,脊柱相關疾病趨向年輕化,常發生在辦公室工作者、開車族和不良姿勢的青少年人群中。
近日,清遠市人民醫院舉行以“健康脊柱,精彩人生”為主題的“世界脊柱健康日”義診活動,提高群眾對脊柱健康的重視。
頸椎病仍以中老年群體為主
脊柱被稱作人體的第二生命線,從上到下,依次連接大腦、四肢,中間還掛著五臟六腑,就像是一間屋子的房梁一樣。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手機等電子設備使用頻繁,工作、學習壓力加大,長期低頭久坐,使人們的脊柱健康問題日益嚴重。據統計,全國超過8億人存在不同程度的脊柱健康問題。
對于頸椎病,相信大家都不陌生,甚至有人稱其為“全民疾病”。許多年輕上班族雖然沒有到頸椎病的地步,但是頸椎退變常見,頸部疼痛時有發生。體檢報告中,“生理曲度變直”的提醒,更是十分普遍。頸椎病的危害性不容忽視,可引起吞咽障礙、視力障礙、高血壓、胸痛、猝倒等。為了保護頸椎,許多人也是煞費苦心,頸椎操、頸椎按摩、理療、艾灸、護頸枕頭等輪番上陣。
“頸椎病在門診很常見,中老年群體為主,但年輕人發病率也高。”清遠市人民醫院骨科一區主任醫師陳金棟介紹,中老年人隨著年齡增長,人體各器官的磨損也日益增加,椎骨以及椎骨間的各種韌帶同樣會出現各種退行病變。
中青年群體患脊椎相關疾病與日常生活的不良習慣密切相關。這類人群絕大多數都以坐姿進行工作,辦公室一族和青少年長時間的低頭伏案、久坐加上姿勢不正,如彎腰駝背寫字或蹺二郎腿,這些姿勢使頸、胸、腰椎無法保持正常的彎曲度,從而導致頸椎病、腰肌勞損、腰椎間盤突出癥等病變的發生。
據了解,頸椎病根據病理改變、癥狀與體征,有不同的分型,較為常見的是神經根型。這一分型的患者主要表現為上肢疼痛、麻木和肌力下降,疼痛可沿著神經根的走向放射。大多數時候出現麻木的都是手指或者是手臂,麻木的癥狀并不相同,有的患者主要是以手指發脹麻木為主,而一部分患者則會出現在大臂或小臂。
久坐不動易誘發腰椎間盤突出
“另一個比較高發的脊椎疾病是腰椎間盤突出癥。”陳金棟說,腰椎間盤突出癥多是因為腰姿不正,久坐不動或是突然搬抬重物引起。腰痛、下肢放射性疼痛或感覺異常都是主要臨床表現。
腰椎,在脊椎的第20—24節。它們可算是整個脊柱里最“累”的椎骨了:沒胸椎穩定,沒頸椎靈活,卻承擔了人整個上半身的重量,不管身體往哪個方向扭,受力的都是腰,這讓它發生損傷的幾率大大增加。
從側面看脊柱,它呈波浪形,有4個生理弧形:頸部向前凸、胸向后凸、腰向前凸、骶骨向后凸。在這些生理彎曲中,貫穿著一條重力線。所以,5塊腰椎里,位置越往下,承擔的負荷越重,發生疾病的風險也越高。其中,以被譽為“減震器”的椎間盤損害最常見。
大部分腰椎病,都是“坐”出來的。調查顯示,久坐的白領和司機,是腰椎間盤突出最高發的人群。而在臨床中,長期慢性腰痛的人,大約有35%最終會發展為腰椎間盤突出。
陳金棟提醒,大部分早期脊柱疾病可以通過非手術方式保守治療。因此,一旦發現脊柱、下肢等出現異常,應盡早到醫院就診。如果拖延病情,發展為重癥,就需要手術治療。
該怎么做好預防?陳金棟表示,最好從日常習慣和生活方式入手。他建議,養成良好的坐姿和臥姿,長期從事同—姿勢工作的人要減少久坐時間,不要弓腰、駝背、蹺二郎腿。選擇適合自己高度的枕頭,枕頭高度應以仰臥時頭與軀干保持處在最松弛狀態為宜。天氣寒冷時,要注意防寒保暖,保護好頸、腰部。適度運動,在運動前先做好熱身,可適當做些伸頸運動、脊椎操、太極拳等,但活動頸椎不要長時間超過它的正常生理范圍或局部所能耐受的時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