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日,我省發布了《加快白色污染治理促進美麗河南建設行動方案》,方案指出,2020年底前,鄭州、洛陽、濮陽、許昌4個試點市將建立健全塑料制品生產、流通、消費和回收處置等環節管理制度體系,城市建成區禁止、限制部分塑料制品的生產、銷售和使用。
如今,該新“限塑令”還有20天就要迎來第一個關鍵節點,各方的反應如何?是積極應對還是依舊我行我“塑”?該“限塑令”的到來,到底會“隔靴搔癢”還是“直擊要害”?
“限塑”新潮已來,他們積極響應
新“限塑令”發布后,積極響應者不在少數,生活中的很多細節都在發生改變。
餐飲行業有不少店家已經接到新的“限塑”通知。喜茶國貿360門店已經全部換上了紙吸管;CoCo都可花園路丹尼斯店店員說,盡管紙質吸管因為材質原因“會軟”,但因為“限塑”期將至,店內也正在籌備更換紙質吸管;拌調子熱干面門店月底準備更換可重復使用的湯勺……
肯德基宅急送已經更新了食物打包袋,可樂打包袋標明了“非食品直接接觸用生物降解塑料購物袋”“GB/T38082-2019”字樣,材質為“(PBAT+PLA)+St20”。此外,吸管和勺子也已更換為紙制品。
漢庭酒店黃河路店從開業之初就給一次性潔具換了“新裝”。店長劉聰介紹,封包內的潔具包括潔具包裝,都是用麥秸等可降解材料制成的,漢庭在上海的門店內,潔具都是被要求放在前臺的,客人沒有需要的話不主動提供,但鄭州還沒有大面積要求這么去做,在需要時會全部從房間中撤出來。
“限塑”新潮已來,他們還在“觀望”
但河南商報記者也發現,有部分商家還在“等動靜”,做好了“兩手準備”。
家家康醫藥超市工作人員稱:“有文件,不讓主動提供塑料袋。”但河南商報記者發現,結賬時,他們還是會從桌下抽出塑料袋,給顧客打包裝藥。河南商報記者走訪經五路四季鮮農貿市場時,從商販口中得知,市場方已經全部要求他們換上標有“可降解環保袋”字樣的袋子。但現實中,不少攤主仍做了“兩手準備”,在無人注意時不符合標準的塑料袋仍被使用。
連日來,河南商報記者在美團、餓了么等平臺訂外賣發現,即便已主動標注“不要餐具”,絕大多數商家仍會在袋中放置餐具,且為了保溫,包裝盒外還會加蓋保鮮膜或多套一層保溫袋或者塑料袋。被問及“訂餐平臺方是否對環保商家有一定獎勵政策”時,不少商家表示“不清楚”。
此外,河南商報記者走訪時發現,像拜特超市等大型商超、7-11等連鎖便利店仍然在提供塑料袋,但工作人員解釋,這些塑料袋都是符合規定的可降解塑料袋,袋上印有“可回收”的三角圖標和“GB/T21661-2008”的字樣。
到底會不會嚴格查處、什么時候查處,到底什么樣的塑料制品不符合規格,大家說辭不一。
觀望,可能是看起來比較“明智”的選擇。
快遞行業對塑料包裝膜袋、膠帶、塑料填充物需求量巨大,其和上述還算“平靜”的行業不同,對快遞行業來說,新“限塑令”似乎就是一場將至的“風雨”。
近日,在河南省郵政管理局組織的一次會議上,集結了河南省內二十多家快遞公司的代表,和十余家綠色包裝材料生產商代表。離新“限塑令”的第一個節點——2020年底僅剩20天,作為塑料包裝使用體量巨大的快遞行業,正在郵政管理局的組織下加緊探討改進措施。
“風雨”將至,多數人其實在被推著走。多數快遞公司尚未將塑料膠帶更換為可降解的或者其他環保材料,他們在等郵政管理局的規劃。“我們會按照規定提前規劃這些東西,但是目前,我們還沒有接到時間表。”UPS鄭州分公司經理劉智峰說。
“禁塑”大勢已來早下手的已經乘上“風口”
“25日之前,全部要鋪到它所有的商超里面去,不是馬上要限塑嘛。”河南省龍都天仁生物材料有限公司(簡稱“龍都天仁”)集團大客戶經理沈世航,在接受河南商報記者采訪間隙電話不斷。
看得出來,新“限塑令”正式實施給生產傳統塑料替代品的新材料廠商帶來了不小的機會。
沈世航介紹,龍都天仁主要生產全生物降解材料、改新料和制品,所用原料來自于玉米、甘蔗等非石油產品,一般在25℃左右的溫度下自然堆肥60天內就完全降解為二氧化碳和水,并且沒有任何殘留和毒性。
中國合成樹脂協會塑料循環利用分會常務副會長王旺在接受河南商報機者采訪時表示,禁止使用一次性不可降解塑料制品,實際上有三個類別的解決方向:一個是使用降解材料,一個是使用重復使用的材料,再一個是回收再生產,變一次性為可循環。
大力“限塑”防治污染的背景下,可降解材料熱度大漲,新“限塑令”實施潮讓龍都天仁坐穩了“風口”。
沈世航透露,從2017年開始,龍都天仁每年訂單都成倍地在增長,目前在已經實施“限塑”的一線城市,家樂福、大潤發等大型商超已經在使用他們公司生產的全生物降解塑料袋。待2021年1月1日,其他城市一旦正式“限塑”,也將全面鋪貨,供永輝超市河南大倉的貨已經全部就位。“出口的訂單現在已經壓了500噸,國內壓了有1000噸。”沈世航說。
訂單翻番帶來的憂傷是產能不足。“我們公司現在原料產量一天是30噸,制品產能一天在15噸左右,但還遠遠不夠。”沈世航說,“我們想借風口產能再擴大一點,倒是真的。”
哪種塑料袋符合標準?消費者傻傻分不清
“限塑”,還要全民參與和監督。但是,對消費者而言,那些與生活息息相關的塑料袋,究竟哪些是符合標準的,哪些是被禁用的,大家傻傻分不清楚。
即便看懂了塑料袋外印的標識,也并不能保證用到的一定是“可降解塑料袋”。對此,王旺表示,對于普通消費者來說,塑料袋是否“可降解”,“非常難以區分,基本區分不了,專家們對可降解認識還不統一。”
在沈世航的眼里,“可降解塑料”意味著“100%可降解”“可以自然堆肥,成為無害環境的物質”,全生物降解非常完美地契合這個需求,“唯一的缺陷就在于它的價格,全生物降解塑料生產成本是傳統塑料生產成本的2~3倍。”
河南科技大學軟包裝研究中心主任魏風軍則對“可降解塑料”的定義持有不同意見。他認為,“‘全生物降解’這個名詞本身就是錯誤的,‘全生物降解’成本過高,很多企業會承擔不起,厭氧微生物降解技術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沈世航解釋,基于PE的厭氧降解技術產品,本質上是PE加碳酸鈣等填充劑的,降解后不能完全被環境所吸收,會裂解,變成塑料碎片或者微粒,依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塑料污染問題。
他認為,解決價格問題還需要整個市場的成熟和市民的自覺。“可能以后在原料緊缺的情況下會走兩條路線,如果是用PE的,以后可能建立一個完善的回收體系和一個垃圾分類體系。還有一條路線就是可降解的耗品,直接降解。”沈世航說。
業內對于“可降解塑料”的標準和范疇還在不停探索。河南商報記者從降解塑料專委會了解到,全國生物基材料及降解制品標準化技術委員會2020年標準審查會于12月初召開,會上將討論制定《可降解材料與產品的標識及檢驗方法選擇通則》《降解塑料的定義、分類、標志和降解性能要求》等國家標準。
“禁塑”,越來越近了。
標簽: 塑料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