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日,隨著110萬尾珍貴魚苗躍入豐滿水電站永慶魚道及魚類增殖站,中斷近80年的松花江魚類洄游通道宣告再次暢通。
當天,國網新源豐滿重建工程永慶魚道及增殖放流站放流活動在豐滿魚類增殖站舉行,細鱗鮭、懷頭鲇、黑龍江茴魚、江鱈、烏蘇擬鲿、長春鳊等珍貴魚苗紛紛躍入松花江。據悉,此舉對松花江魚類種群恢復、水域生態環境的改善有著重要促進作用。
放流活動現場 石洪宇 攝
位于吉林省吉林市松花江上的豐滿水電站始建于1937年,是中國第一座大型水電站,被譽為中國“水電之母”。
2007年,豐滿水電站老壩被原國家電監會大壩安全監察中心評定為“病壩”。2012年,豐滿水電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獲得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核準。該工程是按恢復電站原任務和功能的目標,在老壩下游120米處新建一座大壩。
工程于2012年12月開工建設,2019年5月開始蓄水,2019年9月首臺機組投產發電。“新工程啟用魚道等新設施后,部分魚類可以越過新建大壩回到上游繁衍。”國網新源豐滿大壩重建工程建設局工程部副主任曲直介紹。
曲直說,自1942年原豐滿大壩蓄水以來,徹底切斷了松花湖內魚類洄游通道,阻絕了魚類的基因交流,對松花湖內水生生態環境造成了破壞。
放流活動使用的魚苗 石洪宇 攝
據了解,在豐滿水電站全面治理(重建)工程啟動之初,便以保護松花江流域水生生態環境、恢復工程河段連通性、緩解水電工程建設對魚類的阻隔影響為總體目標,提出修建豐滿新壩魚道、永慶魚道及魚類增殖站方案。
這些工程的建設,致力于打造人與自然的和諧,減緩流域水電開發對水生生態環境的影響,開啟了在松花江流域建設魚道工程的先河,促進水電開發工程建設與環境保護持續、協調發展。
國網新源豐滿大壩重建工程建設局紀委書記兼工會主席劉亞蓮說,魚類增殖放流站生產區選址在豐滿三期永慶水庫壩頭左岸,共布置4個室外親魚池,北側布置7個室外苗種池,承擔收集魚類親本、繁殖培育和人工繁殖后放流的任務,并在繁殖培育到一定規格后通過仿生態魚道實現洄游。
目前,永慶魚道及魚類增殖站已投入使用,豐滿新壩魚道將在10月末投入使用。值得一提的是,豐滿大壩過魚設施跨越高寒地區兩座百米高壩,過魚設施首次應用自動化監控技術,可實現過魚全過程智能化管理。
標簽: 松花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