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屆中國痤瘡周系列活動18日在上海啟動,中國醫師協會皮膚科分會痤瘡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鞠強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痤瘡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專利”,多數患者未選擇正規的治療。皮膚科醫師在規范治療的同時要對患者的飲食、行為和心理給予指導。
痤瘡又稱為“青春痘”,是一種好發于青少年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單位慢性炎癥性皮膚病。研究發現,超過95%的人在一生中的不同時期都會有痤瘡發生。
當日啟動儀式上,記者了解到,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的調查結果表明:僅有41.2%的痤瘡患者選擇到醫院尋求專業治療及預防指導,其余58.8%的痤瘡患者均未采取正規的治療方案,比如:不予處理、自行擠壓等。
據了解,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將每年9月19日-9月25日定為“中國痤瘡周”,號召中國各大醫院皮膚科為廣大痤瘡患者及大眾提供專業咨詢和服務,指導公眾科學的認識痤瘡,重視痤瘡的護理和防治。本次活動由中國中西醫結合皮膚性病專業委員會主辦。
作為仁濟醫院皮膚科主任,鞠強告訴記者,臨床醫師對痤瘡治療的選擇存在很大差異。他指出,痤瘡不是一種簡單的疾病,不僅事關顏面,還關乎心理,這是一個慢性的過程。
鞠強直言,當下,痤瘡不僅僅是“青春期的專利”,年齡在25歲以上的痤瘡患者比例已經達到31%,“事實上是一個累及年齡層次更廣、病因更復雜多變的疾病。”他說,除年齡因素外,遺傳、內分泌疾病、精神因素、藥物、一些偽劣化妝品甚至環境污染等都是痤瘡發生或者加重的元兇。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還有人因為長期佩戴口罩導致的“口罩痤瘡”,臨床醫生要有能力去鑒別和規范診療。
據悉,2018年,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仁濟醫院皮膚科為首批“中國痤瘡臨床診療示范基地”。鞠強是2019版中國痤瘡治療指南的執筆者。
標簽: 青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