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

      “穿靴戴帽”山川靚 每日簡訊

      來源:經濟日報時間:2023-02-25 09:15:13

      地處青藏高原和西秦嶺交匯地帶黃土高原的甘肅省定西市,水土流失面積大、分布范圍廣、侵蝕強度高,是全國、全省范圍內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區之一。

      近年來,定西市在實踐中總結出“山頂植樹造林戴帽子、山坡退耕種草披褂子、山腰興修梯田系帶子、山下覆膜建棚圍裙子、溝底筑壩蓄水穿靴子”的水土流失綜合治理模式,打造隴中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綜合治理示范區。


      (相關資料圖)

      如今,定西市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控制,水土流失面積和強度出現了持續下降態勢。

      攔沙淤地產量增

      出定西向北行駛18公里,在響河流域的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花岔村村頭,68歲的管護員馬進成正在察看淤地壩的水位情況,自1986年至今,這一直是他最主要的工作。

      “這條路連通了花岔村北面的中川村民小組和南面的車門川村民小組,走定西方便多了?!瘪R進成站在花岔村張家場大型淤地壩上說,以前這里只有溝道,后來修起了大壩,有了一條土路。2021年淤地壩大變身,壩頂修成了4米寬的水泥路,還加裝了護欄,方便了村民們通行。

      “張家場大型淤地壩攔截的泥沙量已經達到48.6萬立方米,為黃河作出了貢獻?!备拭C省定西市安定區水土保持站工程股股長董俊天說,淤地壩的主要作用是滯洪排清,通過攔截讓洪水里的泥沙沉淀在庫區,通過放水設施,把清水排到下游,一方面保障壩體安全,另一方面減少匯入黃河的泥沙量。

      “以前每年一平方公里泥沙的侵蝕量平均值是5600噸,現在降到2000多噸?!倍√煺f,作為黃河支流關川河的一級支流,關川河流域共有14座淤地壩,通過綜合治理,泥沙量減少明顯。

      “目前,安定區全區水土流失治理基本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就地攔蓄’的目標?!倍ㄎ魇邪捕▍^關川河指揮部黨組成員監理科長李繼忠說,安定區全區建成各類淤地壩工程164座、小型攔蓄工程1萬余座,累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720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達到71.91%,減輕了治理區水土流失,提高了生態安全保障能力。

      “修建在各級溝道中的淤地壩,從源頭上封堵了向下游輸送泥沙的通道,現在定西的淤地壩攔泥庫容是5471萬立方米,有效減少了流入黃河的泥沙?!倍ㄎ魇兴?傉靖闭鹃L李森盛說,淤地壩在泥沙的匯集通道處形成了一道人工屏障,不但能夠抬高溝床,抬升侵蝕基準面,穩定溝坡,有效制止溝岸擴張、溝底下切和溝頭前進,減輕溝道侵蝕,而且能夠攔蓄坡面匯入溝道內的泥沙。

      從上世紀50年代起,定西為攔截泥沙、保持水土、淤地造田、增產糧食,大力推廣淤地壩建設。2021年以來,甘肅省探索和完善淤地壩工程產權制度改革和運行管護形式,建立淤地壩安全運用長效機制。按照摸清基數、高標準建設、高質量發展、生態產品價值實現4個階段,持續推進提質增效變水源、生態補償變農田、自然治理變溝道、銷號移交變道路的淤地壩“四變”改革。

      近年來,定西經過探索總結、示范推廣,379座淤地壩鑲嵌于青山綠水間,控制流域面積843.34平方公里,可淤地1.6萬畝,已淤積庫容3200.88萬立方米、淤地面積7698.15畝,連通鄉村道路1184公里,解決近9000多頭牲畜飲水,為當地群眾生產生活提供了水源,穿上“靴子”的山川秀出了生態之美。

      梯田建設助增收

      行走在安定區響河流域,錯落有致的梯田是春日里最動人的風景。

      “現在坡地都修成了梯田,以前人工修的梯田太窄就改造成‘二合一’,機器修的地塊大又平整,方便了農業產業化機械化生產?!?7歲的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鄉大坪村村民劉玉秀感嘆說。

      劉玉秀曾擔任“鐵姑娘隊長”,上世紀70年代,她帶領村民們戰嚴寒、斗酷暑,修成了一山一山的水平梯田;上世紀80年代,她又大力推廣農業科學技術,帶領鄉親們精耕細作,科學種田。而今,大坪村生態與發展并重,通過馬鈴薯、草畜及旱作高效農業等發展,成為定西市淺山區生態小康第一村。

      “梯田+農戶+馬鈴薯”“梯田+合作社+馬鈴薯”是安定區把梯田、地膜、大棚、農業科技等多項抗旱技術進行組裝配套、綜合運用、不斷探索和集成創新,初步形成的種植模式。安定區累計新修梯田197.6萬畝,其中種植馬鈴薯100萬畝,馬鈴薯產業總產值達60億元,農民人均從馬鈴薯產業中獲得收入3300元,占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0%以上。

      在定西市隴西縣,當地通過工業化理念、產業化思維、項目化推進,總結形成了“梯田+藥材”“梯田+茵菜”等生產模式,全縣梯田種植中藥材面積26.5萬畝,總產量達7.6萬噸,中藥材人均純收入比重達到22.0%以上,提高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250元以上。

      為改變當地群眾在貧瘠的土地上廣種薄收的現狀,定西市自20世紀60年代就開始了梯田建設。通過實施改土、改水為主的梯田建設、造林種草、打壩固溝、水窖等工程建設,既控制了水土流失,改善了日益惡化的生態環境,也使農業生產條件得到明顯改善。近年來,定西市依托大面積梯田建設,創建“梯田+”模式。昔日的荒山披上了綠裝、“三跑田”變成了“三保田”、肆虐的洪水變成了涓涓清流,初步實現了“土不下山,泥不出溝,清水長流”的愿望。水土保持帶來的巨大變革,使農業生產得到長足發展。

      生態成效逐步顯

      定西市安定區青嵐山田園綜合體北斗星空營地觀景臺上,四周山坡上梯田成片、樹木成林。

      青嵐山田園綜合體項目自2018年開始籌建,是集休閑旅游、生態觀光、農業體驗為一體的田園綜合體。去年已完成了流轉土地、種草種樹、規劃設計、綠化基地、示范引領,夯實基礎等內容。

      “我們爭取的238萬元水土保持‘以獎代補’資金已經到位,下一步將繼續打造面山綠化、加密加植,加快成林速度?!备拭C海旺建設集團副總經理鄒佳俊說,他們將繼續加大建設力度,讓生態成效逐步顯現。

      “一邊搞保護,一邊搞發展。青嵐山田園綜合體就是我們鼓勵民間資本投資水土保持、生態建設的典型范例之一?!崩钌⒄f,去年,青嵐山田園綜合體投入資金120萬元,荒山補植補造刺槐2萬株,栽植歐李等經濟林100畝,栽植行道樹2公里,累計投入資金2800多萬元,營造水保林3100畝,經濟林600畝,修建淤地壩2座。通過項目實施,已帶動周邊140多戶農戶就近就業,戶均年收入增長1.5萬元至3萬元。構建起“水土保持+鄉村振興”發展新模式,促進生態、社會與經濟效益的共贏,實現農業強、農民富、農村美。

      在定西,除了安定區上坪青嵐山田園綜合體之外,當地還打造了隴西縣龍泉山水土保持以獎代補試點,落實獎補資金115.33萬元,撬動民間資本115.87萬元,治理水土保持流失面積4平方公里。

      為創新完善水土保持工作體制機制,定西市將水土保持“以獎代補”列入2022年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內容,在水土保持建設中,積極探索水土保持工程建設“以獎代補”“先建后補”“民間資本投入”等多元化融資渠道。制定了《定西市水土保持以獎代補項目實施方案》《定西市水土保持以獎代補指導意見》,建立健全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綜合治理政策機制。

      截至目前,定西市社會資本參與水土保持建設累計完成投資1.2億元,建成淤地壩2座、道路22公里、栽植林木27萬余株,治理水土流失面積12.29平方公里。 (經濟日報記者 趙 梅)

      標簽: 水土保持 水土流失 綜合治理

      責任編輯:FD31
      上一篇:比學趕超促工業強市——昆明工業投資連續提升
      下一篇:全球快播:【文體市場面面觀】沉浸式娛樂成消費熱點

      精彩圖集(熱圖)

      熱點圖集

      最近更新

      信用中國

      • 信用信息
      • 行政許可和行政處罰
      • 網站文章

      久爱免费观看在线精品_亚洲综合一区二区三区_最新国产国模无码视频在线_中文字幕无码精品亚洲资源网久久

      <samp id="tgzrj"><video id="tgzrj"><nav id="tgzrj"></nav></video></samp>

      <samp id="tgzrj"></samp>
      <legend id="tgzrj"><font id="tgzrj"><tr id="tgzrj"></tr></font></leg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