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電子設備讓老年人的生活更豐富,同時也帶來一定負面效應。昨天(13日),市統計局發布《北京市老年人智能電子設備使用習慣和態度調查報告》,結果顯示,3成多老年人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3小時。
通過電話和網絡,市統計局近日對全市1181位60歲以上居民開展調查。被訪者中,61至70歲的老年人占76.6%,71至80歲占20.4%,81歲及以上占3%。調查結果顯示,88.7%的被訪者表示自己使用智能手機、平板電腦、計算機等電子設備。其中,每天使用時長在1小時及以上的占87.1%,使用時長在3小時及以上的達44%。綜合來看,在所有被訪者中,3成多老人每天使用電子設備超過3小時。智能電子設備在老年群體中普及程度較高,多數老年人已養成日常使用習慣。
社交聊天、電話及短信、網購、新聞資訊……老年群體的需求日趨多樣化。調查顯示,電話短信、社交聊天、網購、新聞資訊等是最常用的功能,占比分別達83.9%、83.9%、68.9%和68.8%。被訪者中,低齡老年人對智能電子設備的各類功能應用程度均高于整體水平,尤其在出行這一相對復雜的技能上,高于整體水平3.8個百分點。當問及“學習智能手機等設備使用方法的意愿”時,77.1%的受訪者愿意學習。在使用智能電子設備遇到困難時,老人們采取的辦法主要是“向親友求助”和“自學”,這體現出老年人在使用智能電子設備時學習態度積極,求知欲較強。
調查結果顯示,被訪者使用電子設備遇到困難的場景,主要表現在就醫和出行方面,部分智能電子設備硬件和平臺軟件適老化程度不高。針對需要改進的問題,呼聲最高的三項分別是流量套餐給予老年人一定的優惠,應用軟件推出功能簡潔、界面穩定的“老年模式”,公交車站設置智能站牌提醒到站時間。也有不少老人呼吁全市推廣普及電話打車服務,并期待社區開設課堂講授智能手機如何使用。